词条 | 宜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宜州辽国设置的行政区。《辽史·地理志三》: “宜州:崇义军,上,节度。本辽西累县地。东丹王每秋畋于此。兴宗以定州俘户建州。有坟山,松柏连互百余里,禁樵采; 淩河,累石为堤。隶积庆宫。统县2: 弘政县、闻义县。” 宜州辽代州名。辽兴宗(1031—1054)徙定州俘户置,军号崇义,治所在今辽宁义县东北,为中京道所属节度使州,隶积庆宫,下领弘政、闻义2县。金天德三年(1151),更曰义州 (参见义州条)。 宜州州名。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分雍州北地郡于嶻峨山北置北雍州,领北地郡、宜君郡、建忠郡。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改北雍州为宜州,治所由三原县界永安故域徙北雍州于泥阳县(今耀县),领通川郡、建忠郡、宜君郡。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撤销宜州。义宁二年(公元618年)置宜君郡,唐武德初又改宜州,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宜州,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置宜州,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废宜州,其辖地归雍州。 宜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正月以北雍州改名。领通川、宜君、北地、建忠4郡,辖区约为今富平、耀县、铜川、三原、淳化5县市及泾阳北部、宜君县南部。治所在泥阳县,故址在今富平县西北17.5公里。隋开皇六年(586)迁治华原县,故址即今耀县城,领华原、宜君、同官、云阳4县,大业二年 (606) 撤销。唐武德元年(618)复设,领华原、宜君、同官、土门4县,辖区约为今耀县、富平、铜川3县市及宜君县南部。贞观十七年(643)六月十四日撤销。天授二年(691)七月二十八日再置,领永安、美原、富平、同官4县。大足元年(701) 四月四日再次撤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