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宜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宜昌

古时名城。今为湖北宜昌市。春秋战国为楚地,汉为南郡地,晋为宜都郡地,南朝梁置宜川,西魏改为拓州,北周改曰硖州,隋改州为夷陵郡,唐改郡为峡州,元至元中升为峡州路,明初改为峡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府为夷陵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宜昌府。隋筑有土城,明洪武十二年甃以砖石。其城平面呈圆形,周八百六十三丈,高二丈二尺,设城门七座,正东曰大东门,正南曰大南门,西南曰小南门,正西曰中水门,西北曰镇川门,东北曰小北门,正北曰大北门。府治位于城之南,有东湖县附郭。有断江峡、黄牛峡、甘泉寺、三遊洞、尔雅台等古迹。在甘泉寺有武侯遗笔,“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有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钓艇、黄牛棹歌等东湖八景。盛产茶叶、柑橘。药材资源丰富,特产金头蜈蚣。

宜昌Yichang

古称夷陵。湖北省省辖市,长江航运主要中转港口,鄂西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在湖北省西部,长江沿岸,西陵峡口,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焦枝铁路有支线通此。宜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上通巴蜀,下引荆襄,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西南门户”等称谓,是兵家必争之地。全市辖西陵、伍家、点军3个区,市区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34.7万。宜昌历史悠久,在夏、商、周时代为古荆州地。战国为楚邑,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烧夷陵于此。东汉建安十三年(209年)的吴魏夷陵之战;蜀汉章武二年(222年)的吴蜀夷陵之战均发生在这里。明、清时期,为夷陵州治和宜昌府治。1949年以宜昌县城区及近郊设市。宜昌在1949年前经济非常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座古城开始焕发青春。目前全市已建成以水电、冶金、机械、化工、医药、建材、造船、电子、食品、纺织、造纸、陶瓷、塑料等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初具规模的工业基地。1988年实有工业门类34个、工业企业300多家,可以生产3 000多种工业产品,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6亿元。宜昌是长江流域水电能源基地。80年代初,这里建成了万里长江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电工程。大坝由土石坝、船闸、电站站房、泄水闸、冲沙闸和过鱼建筑所组成。坝顶有铁路、公路和人行道。坝长2 561米。坝上电站装机容量为271.5万千瓦,年发电量140亿度,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同时还建成了葛洲坝至武昌、葛洲坝至双河两条50万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同中原电网并网,把宜昌强大的电能输往严重缺能的华中等地。装机容量为1 30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目前也在研究中。宜昌是长江中上游间最重要的中转港。川江通航最早始于东汉,隋唐时期川鄂吴越之间货物交流,大多通过宜昌用木船转运。清代,宜昌出现“蜀舶云集,百货充牣”的繁忙景象。1876年,宜昌被迫开埠,长时期成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政府及日冠等转运基地。近几十年来,通过川江航道整治,宜昌的长江中转地位将更加重要。据1984年统计,宜昌在667万吨进出口货运量中,经长江转运的达455万吨,占总量的68%。现在宜昌港的年货运量已达1 000万吨。宜昌的土特产品著名的有“三宝”,即彩釉陶瓷、盆景和蜜桔。著名的文物古迹和风景点有葛洲坝工程、三游洞、白马洞、龙泉洞、下牢溪、西陵峡口、仙女桥、木鱼溪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20 1: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