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审美感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审美感受shenmei ganshou简称美感,指审美主体对特定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它是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产物。美感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动物性本能、生产劳动、巫术活动、原始思维等因素都参与了美感的形成过程,但美感产生的最终根源仍然是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类的美感。与人类其他感受相比,美感具有其特殊性。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指出的,美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从质上看,美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涉及概念。第二,从量上看,美感具有普遍性。第三,从关系上看,它又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四,从样式上看,美感具有必然性。康德对于美感特征的分析是对美学史的重大贡献。美感的产生还有其生理基础,这就是由人的脑脊髓和神经细胞组成的神经系统。与人类其他认识形式不同,美感与情感联系密切,这有其生理根源,即大脑皮层解除了对丘脑的抑制。这已经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明。美感作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其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在准备阶段,是否具有审美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态度将决定这一阶段的成败。在实现阶段,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领悟审美对象。在成果阶段,人们将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审美感受Shenmei ganshou狭义的美感。指审美过程中具有一定美学观点的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几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所形成的情感活动状态。其特点为: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总是伴随着鲜明生动的形象活动,具有直觉性和形象性;审美感受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中又渗透着理解的因素,这种理解还比较肤浅,有待于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烛照下进一步深化,审美感受过程中有审美主体以往经验的积极参与,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审美感受还有愉悦性特点,感受过程中伴随着强烈的快感体验,总是“情不自禁”地进行。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等都是在感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趣味、观念、理想、能力等一旦形成又会对感受过程产生影响。审美对象的属性不同,产生的审美感受的类型也有不同:崇高感、优美感、悲剧感、喜剧感、滑稽感等。审美感受根源于人的实践,它并非人的心灵的力量、生物的本性、神赐的迷狂,而是在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审美感受狭义的美感。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意识的核心。既受制于客观世界,又受制于审美主体的特殊条件,表现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有时很难用明确的语言表达。虽受理性的支配,但不露痕迹。 审美感受人在对周围现实,对人所创造的对象,首先是对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知觉过程中产生的诸如美感、审美享受等的情感状态。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内容,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都是在感受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趣味、观念、理想、能力一旦形成,又会对感受过程产生影响。审美感受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与其他精神活动比较起来,有自己运动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构成了美感的特征。有以下几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