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审美能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审美能力

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并不断发展的特殊能力。
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固然与人的生理素质的进化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审美实践。比如,人要进行审美活动,首先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即能够感受音乐的耳朵和能够欣赏形式美的眼睛。这些感官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诚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是全部历史的产物”。每个正常的人都有产生审美能力的生理素质,这种素质有高下、敏钝之分,但最重要的还是后天的培养。艺术作品是人类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担负着培养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重任。唯有它们才能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人。


审美能力shenmei mengli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审美能力,就其操作过程而言,可以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直觉力、审美判断力等;就其内容而言,则包括对线形、色彩、音乐等的审美能力;就其能力的表现结构而言,常表现为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常常是从感性入手,通过情感体验而达到理性高度;又重在通过艺术熏陶唤起创造性天赋;并注意在懂得如何美化世界的同时,明确如何完善自己。

审美能力

指审美主体顺利地进行审美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指已表现出来的实际的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和已达到的熟练程度;其二指潜在的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能力等。这几种审美能力既是相对独立的,各有其独特的内容和作用,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整体。审美感受力是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而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又能促使审美主体更自觉更深刻地去感受美,促进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审美创造力是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在创造美的实践中的运用、现实表现和进一步发展,同时又对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起着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审美能力Shenmei nengli

指欣赏、识辨和鉴赏美的事物和美术作品的活动能力,是审美意识和美感的反映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形象来把握现实的活动能力。人的美感是由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因此,审美活动是感性的、直觉的,同时也是理性的、思维的。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心理要素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地进行活动。美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成果,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美感能力是人在无数次审美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一种具有完备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心理活动能力。审美活动的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等,无一不受到阶级、民族、社会道德、宗教、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第62页)发现美的眼睛,是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对形式美的研究、美术创作实践等无数次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
美术的审美能力具体表现在:❶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成果。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随着历史同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山水画(风景画)、花鸟画即是人们对自然美发现的产物。对自然美的审美能力表现在:一是善于将自然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自然美所具有的声、色、形、质,是自然属性,具有美的意义。自然属性特点,往往激起人们将其与现实生活和人的性格品质相联系。从而使之又具有了社会属性。例如,中国画画家喜欢表现梅、兰、竹、菊、荷等花卉,既是欣赏梅的冰肌玉骨,兰的秀质幽香,竹的虚心劲节,菊的斗雪傲霜,荷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自然属性与特征,又将其与人的品格、社会生活相联系进行审美,赋予了喻人或寓意特征。二是善于发现和揭示自然美的特征和自然的形式美。自然美和自然的形式美主要是以外部的自然属性引起的美感。构成其外部特征的色彩、形状、大小、结构、质量等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是形成美的必要条件。
❷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能力。社会生活的美,是由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和由人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所组成的。美学家将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划归为社会生活美。因为,按美的规律创造的物质产品供人们享用,丰富、美化人的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美的追求和创造。因此,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艺术美的特性。创造物质产品的人,其创造活动和劳动本身就是美的。人类的社会生活内容是极其丰富多采的,主要表现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人物、事物、场景等,都是生活美的组成部分。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数千年来人就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生活美的集中体现,也是美术家艺术表现主要对象。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善于发现人的形象美。人的形象美包括相貌、身体、动态、服饰、行为、风度等外在的美。外在的美具有形式美的特性。人的内在的美——精神品质、心灵、情操——对人的外貌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美术家重视人的内外在美的统一,讲究以形写神或依神写形,即重在人的精神状态、心灵与外在特征的统一。美术家对人的精神品质的捕捉,包含对其褒、贬的审美判断。二是对社会生活内容的审美。能够发现边疆战场、城市建设、工厂、码头、农业劳动、上工下班、家庭生活以及爱情、母爱、体育、教育等等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一面,并为之描绘。对社会丑的一面,则加以揭露和鞭挞。三是对社会生活中形式美的发现。人的服装、发式、环境布局等等是社会生活形式美的一个方面。人物组合关系出现的形式美,更能激起美术家创作的激情。例如,从人们在街头聊天的情景中,可以发现人们之间相互组合关系的动态美;在商店可以发现商品质感的美、色调的美,以及人与物关系对比的美、人群流动动感的美等等。
❸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其表现在:一是对内容及艺术形象的审美。内容与形式是构成美术作品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也必然体现着一定的内容。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题材和主题。题材,即直接描绘的客观对象,有的有情节,有的无情节;有的是具象,有的是抽象。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异因素。同一题材,可能有不同的主题。因此,对内容的审美,主要是对艺术形象的审美,应从艺术形象中领会作者对自然、社会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二是对美术作品形式的鉴赏能力。能领会、鉴别表现内容的艺术语言及技巧。例如,对构图的疏密、均衡、呼应联系、对比调和、多样统一的形式处理手法,对色彩的色调、情感、象征、华丽、素朴、和谐等运用手段,以及线条功力的运用等等的理解与鉴别力。


审美能力Shenmei nengli

指审美主体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人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殊能力。
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固然与人的生理素质的进化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的审美实践。比如,人要进行审美活动,首先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即能够感受音乐的耳朵和能够欣赏美的眼睛。这些感官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诚如马克思所说是“人类全部历史的产物”。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能听、能看这些产生审美能力的生理素质。但是,这种素质有高下、敏钝之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后天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的培养。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和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重任。唯有它们才能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审美能力

人在审美活动中,发现、鉴赏、认识美的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情感感受能力,又包括对现实美、自然美的理性评价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差异对其也有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