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寒山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16 寒山寺

在苏州西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502—519)。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故称寒山寺。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江枫楼、碑廊等。黄墙绿树,庄严幽深。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名诗问世之后,寒山寺遂名扬天下。现存张继诗碑为清代俞越手书,诗中所咏古钟早已失传,除夕聆听寒山寺钟声,已成传统旅游项目,届时国内外游人云集,充满喜庆欢悦。光绪三十年(1904)寒山寺重建时,仿照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寺内另存一钟为日本友人所赠。

寒山寺Hanshansi

位于苏州市西枫桥镇。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高山和拾得曾在此住持,故更名寒山寺。曾多次毁于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陆续修建的。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建筑。唐朝诗人张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流传甚广,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明代嘉靖年间铸巨钟一口,清时流入日本,后来日本山田和尚仿铸铜钟一口送归。次年,寒山寺又铸大钟一口。解放后,经过两次大的全面修整,寒山寺面目一新,成为一处风景优美的园林胜地。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日本客人专程到寒山寺参拜听钟。

寒山寺

位于阊门外枫桥镇。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唐贞观时,名僧寒山、拾得来此住持,遂名寒山寺。后多次兴毁。现存建筑为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重修。山门前有照壁,立于石驳岸上,左右置石级供泊舟。山门面阔三间,硬山造。山门内有大雄宝殿,殿前左侧为寒山拾得像堂,右为罗汉堂。大殿左后为藏经楼。楼下为碑廊,壁嵌宋人写《金刚经》石刻等。廊左端有钟楼,原置唐铸大钟已失所在,相传已流入日本,现存铜铸巨钟系清光绪三十年(1904)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所造。另有日本人士于1906年募铸的青铜乳头钟,悬于山门内。唐人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名因此广播遐迩。碑廊内有俞樾手书《枫桥夜泊》石刻。寺前枫桥,唐人写经中或作封桥,因张继诗正名为枫桥,由是亦名声大振。明人高启诗云:“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今枫桥是清同治六年(1867)修建的单拱石桥,跨于江南大运河支流上。寒山寺从1979年开始,每年举行“除夕撞钟”活动,深受中外游客欢迎,以为“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

寒山寺

位于江苏苏州城西的枫桥镇。因唐代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出名。始建于梁代天监年间,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末所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解放后经全面修整,黄墙绿树,庄严幽深,引人入胜。

寒山寺

著名佛教古刹之一,在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镇。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 (502—519)。相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居此,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为“寒山寺”。现建筑如大殿、藏经楼、碑廊等为清光绪以后所建,尚存岳飞、唐寅、康有为等人墨迹石刻,及宋人所立《金刚经》石刻。唐代诗人张继途经枫桥作《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该寺名声大振,闻名中外。除夕午夜聆听寺钟108响,已成为近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旅游项目。

寒山寺

坐落在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的寒山寺,距苏州城4公里,因古有《枫桥夜泊》 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而名闻于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初名为“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天台名僧寒山、拾得两人来此寺,后来拾得东渡日本,寒山在此寺任主持,遂将塔院改名为“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七层塔,寺曾多次毁于火,屡经兴废,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将寺纵火,层楼杰阁,荡为烟尘。寺内原有一尊古佛像,相传是商纣炮烙铜制,也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间所陆续重建。主要有山门、大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山门: 门前有砖砌黄墙影壁,上有“寒山寺” 三个刚劲有力的大黑字,为东湖陶濬宣题。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黄墙黑瓦硬山式建筑,门上书横匾书“古寒山寺” 是云阳程德全题,殿内供“大肚弥勒佛”,背后为 “韦驮” 像。
大殿: 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建筑,殿前有石栏月台,月台中间有高约5米之铁鼎炉,是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时所铸。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迦叶、阿难等三尊香樟木雕像,两侧为18尊铁罗汉。
藏经楼: 面宽三间,二层硬山式建筑,外加两勾头房,现为展览室。楼上是藏经楼,楼下为 “寒拾殿”,殿内横匾为“寒山拾得”。八角形的石座上有寒山,拾得二僧像,一个手捧净瓶,一个手持莲花,眉开眼笑,表情活泼可亲,背后有“千手干眼观音” 石刻像,两侧壁上是宋代张樗寮所书的 “金刚经” 石刻。
碑廊: 左配殿之南有一院,东西各三间,东为钟廊,西为碑廊,钟廊现有大中小钟各一口,大铜钟高约2米,是丙寅年仲夏照原钟复制的,上铸 “寒山寺”。中型钟也是铜钟,高1.2米,是清乾隆五十四年九月铸制的八卦钟,最小的铜钟高约1米,也是八卦钟。碑廊中陈列着十三块书法石刻碑,其中有宋代岳飞的题刻:“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题联: “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 书迹雄浑苍劲。相传是秦桧用十二道假圣旨把岳飞由抗金前线调回,岳飞由京口 (镇江) 往杭州,路过苏州在寺中居留数日所书之联,表达其抗金之决心,不料此联竟永存千古。此外还有唐寅和董其昌的书法石刻,清代朴学大师余樾补写重刻的唐张继《枫桥夜泊》 的石刻,还有文徵明和康有为的诗碑,这些都是寒山寺的珍贵文物。
钟楼: 寒山寺钟楼是规模不大的方形重檐攒顶楼,但因唐代张继诗 《枫桥夜泊》 的问世,寒山寺与其钟声就随着诗句的流传而扬名中外,人们到此一游必到钟楼一览。钟楼在大雄宝殿之东南侧,底层四周有一米左右宽的外廊,四墙均为黄色,上下层四面各有一窗,有小楼梯可上到上层,上层正中顶悬钟,钟下供 “地藏王菩萨” 像,钟上铸有 “八卦”。钟高约2米,直径约1.4米,声音宏亮。人们可能认为这就是张继诗中所提到的夜半钟声,实则不是。张继时代的寒山寺钟声早已几经沧桑失传了,明嘉靖年间重铸的大钟也在明末时流入日本。为了保存张继诗句的古迹,清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陈夔龙于重修寒山寺时,又仿照旧钟式样重铸第三口 “寒山寺钟”,这就是现悬于钟楼的那口大钟,钟楼也是那时所建。
枫江楼: 也叫 “枫江第一楼”,在寺山门南面,上下两层歇山式,旧枫江楼坍塌于解放前,现楼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拆迁来的一座著名花篮楼。因楼的底层采用减柱做法,少用两根楹柱,垂柱头雕以两只花篮,故又名花篮楼。其楼梯是围绕中心柱旋转而上,颇为奇特,登上楼层,依窗远眺,江南山水秀色尽收眼底,天平、灵岩诸山蔚然一色,绵亘如屏; 近处,长带似的运河,迤逦而过,看到河中往来穿梭的船只,不禁触景生情,又想起张继那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诗句。
铁岭关: 在寺西北里许,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建成,清道光九年重修的水陆城门,是苏州西面的第一道关口,也是苏州唯一遗存的抗倭遗迹。也是 “寒山寺” 周的一景。站在枫桥之上东望雄伟的 “铁岭关” 俯视北来南去的古运河和川流不息的小舟,仿佛置身于画中,又听到了 “夜半钟声”。
以张继的 《枫桥夜泊》 一诗而扬名天下的寒山寺历年来吸引接纳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同时它又距苏州城很近,因此大大地活跃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建设。

寒山寺

坐落在江苏省苏州阊门外枫桥镇江村桥旁的寒山寺,距苏州城4公里,因古有 《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闻于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初名为 “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天台名僧寒山、拾得两人来此寺,后来拾得东渡日本,寒山在此寺任主持,遂将塔院改名为 “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元年重建七层塔,寺曾多次毁于火,屡经兴废,破坏最严重的一次是清咸丰十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将寺纵火,层楼杰阁,荡为烟尘。寺内原有一尊古佛像,相传是商纣炮烙铜制,也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是清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间所陆续重建。主要有山门、大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山门: 门前有砖砌黄墙影壁,上有 “寒山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黑字,为东湖陶濬宣题。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为黄墙黑瓦硬山式建筑,门上书横匾书 “古寒山寺”是云阳程德全题,殿内供 “大肚弥勒佛”,背后为 “韦驮”像。
大殿: 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建筑,殿前有石栏月台,月台中间有高约5米之铁鼎炉,是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时所铸。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迦叶、阿难等三尊香樟木雕像,两侧为18尊铁罗汉。
藏经楼: 面宽三间,二层硬山式建筑,外加两勾头房,现为展览室。楼上是藏经楼,楼下为 “寒拾殿”,殿内横匾为 “寒山拾得”。八角形的石座上有寒山,拾得二僧像,一个手捧净瓶,一个手持莲花,眉开眼笑,表情活泼可亲,背后有 “千手千眼观音”石刻像,两侧壁上是宋代张樗寮所书的 “金刚经”石刻。
碑廊:左配殿之南有一院,东西各三间,东为钟廊,西为碑廊,钟廊现有大钟小钟各一口,大铜钟高约2米,是丙寅年仲夏照原钟复制的,上铸 “寒山寺”。中型钟也是铜钟,高1.2米,是清乾隆五十四年九月铸制的八卦钟,最小的铜钟高约1米,也是八卦钟。碑廊中陈列着十三块书法石刻碑,其中有宋代岳飞的题刻: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题联:“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书迹雄浑苍劲。相传是秦桧用十二道假圣旨把岳飞由抗金前线调回,岳飞由京口 (镇江)往杭州,路过苏州在寺中居留数日所书之联,表达其抗金之决心,不料此联竟永存千古。此外还有唐寅和董其昌的书法石刻,清代朴学大师余樾补写重刻的唐张继 《枫桥夜泊》的石刻,还有文徵明和康有为的诗碑,这些都是寒山寺的珍贵文物。
钟楼:寒山寺钟楼是规模不大的方形重檐攒顶楼,但因唐代张继诗 《枫桥夜泊》的问世,寒山寺与其钟声就随着诗句的流传而扬名中外,人们到此一游必到钟楼一览。钟楼在大雄宝殿之东南侧,底层四周有一米左右宽的外廊,四墙均为黄色,上下层四面各有一窗,有小楼梯可上到上层,上层正中顶悬钟,钟下供 “地藏王菩萨”像,钟上铸有 “八卦”。钟高约2米,直径约1.4米,声音洪亮。人们可能认为这就是张继诗中所提到的夜半钟声,实则不是。张继时代的寒山寺钟声早已几经沧桑失传了,明嘉靖年间重铸的大钟也在明末时流入日本。为了保存张继诗句的古迹,清光绪三十年江苏巡抚陈夔龙于重修寒山寺时,又仿照旧钟式样重铸第三口 “寒山寺钟”,这就是现悬于钟楼的那口大钟,钟楼也是那时所建。
枫江楼: 也叫 “枫江第一楼”,在寺山门南面,上下两层歇山式,旧枫江楼坍塌于解放前,现楼是解放后从苏州城里拆迁来的一座著名花篮楼。因楼的底层采用减柱做法,少用两根楹柱,垂柱头雕以两只花篮,故又名花篮楼。其楼梯是围绕中心柱旋转而上,颇为奇特,登上楼层,依窗远眺,江南山水秀色尽收眼底,天平、灵岩诸山蔚然一色,绵亘如屏; 近处,长带似的运河,迤逦而过,看到河中往来穿梭的船只,不禁触景生情,又想起张继那句 “夜半钟声到客船” 的诗句。
铁岭关:在寺西北里许,是明嘉靖三十六年建成,清道光九年重修的水陆城门,是苏州西面的第一道关口,也是苏州惟一遗存的抗倭遗迹。也是 “寒山寺”周的一景。站在枫桥之上东望雄伟的 “铁岭关”俯视北来南去的古运河和川流不息的小舟,仿佛置身于画中,又听到了 “夜半钟声”。
以张继的 《枫桥夜泊》一诗而扬名天下的寒山寺历年来吸引接纳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同时它又距苏州城很近,因此大大地活跃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建设。

寒山寺

中国古建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元年至十八年)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元年至二十三年)年间(627~649)高僧寒山在此住持,更名寒山寺,后多次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唐诗人张继途经此地,写有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咏古钟早已流失,明嘉靖(元年至四十五年)年间(1522~1566)所铸寺钟传说流入日本,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寒山寺时仿照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现寺内另存1钟是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式青铜乳头钟。

寒山寺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在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相传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新中国建立后又多次整修。寺中有大殿、藏经楼、枫江楼、钟楼、碑廊等建筑。唐代诗人张继,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此寒山寺更富盛名。张继诗碑原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所书,字迹残损,清光绪年间由俞樾重书再镌。寺内碑廊、殿阁、走廊壁上,有清代名画家张聘和郑文焯所绘寒山,还有画像石刻及历代名人题咏寒山寺的诗文碑刻数十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