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寒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寒食

宋王禹偁的七言律诗。原诗是: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诗中描写了商州可爱的山里风光以及寒食、禁烟、踏青、荡秋千等习俗。商州虽然荒僻,但节日的风俗仍同中原都邑相同,诗人也在惆怅中寻求到自我安慰。

寒食

节日名,相传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春秋时骊姬乱晋(见 “骊姬乱晋” 条),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尝艰辛,忠心耿耿,曾“割股以啖”饥饿难耐的重耳。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当上国君,为晋文公,大赏跟随他流亡的人和迎立有功之人。介子推厌恶从行诸臣骈手争功的恶行,超然于众纷之外,归来后便隐居起来,晋文公也忘了犒赏他。有人劝他说: 文公有言,倘有遗下功劳未叙,许其自言。介子推言道: 窃人之财,犹言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贪天之功,在人为罪,在国为奸,那些争功者却以此为常理,而君主也以此遍赏诸人,这样上下相欺,我一日也不能与他们共处。介子推的母亲怕他隐居的决心不坚定,便劝他不妨向晋文公主动表白自己隐居的志向,介子推说: 语言是用来表明自己行为的,身体想隐遁,哪还用得着语言来表达呢! 用语言告诉别人自己要隐居,就是想以隐居的行动求得显达。介子推的母亲见他决心已定,便与他一同隐居于绵山(今山西境内)。介子推的朋友为他鸣不平。上书“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见了知道一蛇指的是介子推,便派人请介子推下山受爵,介子推一次次谢绝。晋文公又亲自接他下山作官,他隐而不见。有人向晋文公献计: 子推孝,放火烧山,他一定会携母下山。文公果然派人放火烧山,大火连烧三日,火灭后,人们在一棵烧残的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与母亲相抱而死。晋文公感念介子推不恋富贵的高风亮节,便在介子推被烧死之日 (清明节前二日)禁火,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习,称寒食节。

寒食

旧时节令名,时期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二天)。是日禁火,冷食,故名。相传起因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被焚死事。《邺中记.附录》:“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


寒食

中国古代民间在寒食节(禁烟火)前预先做好的冷食。大多数地区此俗已不流行。

寒食

节名,是在清明前一天。朝鲜族民间在这一天备好供品去扫墓,过寒食茶礼,有的在墓地植树,有的选这一天迁移坟墓。

寒食

节令名。清明前一日(或说前二日),人们不举火而寒食,故名。此节的起源,一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据历正合在清明之前),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又说介子推抱木焚死,晋文公为纪念他,令这天不得举火,故谓寒食;还说周代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以防止火灾发生,寒食禁火乃周之旧制。汉魏时,寒食颇受世人重视,而尤以晋国故地为甚。《后汉书·周举传》载,并州太原郡旧俗,言介子推亡月神灵不乐举火,士民每冬寒食达一月之久,“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迁任州刺史后,作书吊祭子推庙,称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进而变革风俗,令民温食。《初学记》卷四引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由此可见寒食风气之盛行。《荆楚岁时记》载,寒食禁火三日,并举行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球、秋千等活动。

寒食

禁烟吃冷食之俗。各地时间不一,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汉崔寔《四民月令》:“齐人呼寒食为冷节”。相传此俗是为纪念介子推。介子推3月5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年春暮不举火,若违犯则受雨雹之灾。禁烟之俗在山东栖霞一带却另有说法:秃尾巴老李因被父铲,急入锅灶,从烟道逃走,腾云而去,投入黑龙江。老李因感母恩,每年清明给母上坟,带风雨来,且仍走烟囱。为不使其受薰,故百姓3日不动烟火。寒食之日,人们只吃鸡蛋、干粮等冷食,孩子们趁机利用分得的鸡蛋进行“杠蛋”游戏。近俗认为,“猪没年,狗没寒,”故寒食由不吃热饭过渡到不喂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2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