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对外贸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对外贸易duiwai maoyi又称“进出口贸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活动的交换。它是国内商品流通的延伸和补充。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互相依存日益加深,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生产自己所需要的全部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只有利用国际交换,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才能发挥各国的优势,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对外贸易的作用和性质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它是资本家集团侵略、掠夺、奴役别国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外贸易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增进人民友谊的桥梁。 对外贸易又称“进出口贸易”。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 对外贸易见“国际经济”中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见“国际经济”中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经济活动就是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发展的必然后果。对外贸易的性质和作用取决于有关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目标。平等的贸易可使双方互通有无,并利用比较利益原则共同获益;不平等的贸易则可被用来作为国际剥削与控制的工具。对外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组成,故又称“进出口贸易”。 对外贸易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又称进出口贸易。四川自古以物产丰富著称,产品出口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即有四川绸缎、生丝运往西亚、非洲、欧洲、印度等地。历代皆有商贾贩运四川生丝、蜀锦、蜀布、陶瓷等销往国外。19世纪中叶中国五口通商后,四川生丝通过长江水路集运上海输往国外,并有洋纱、洋布等洋货进入四川市场。1891年重庆正式开关、开埠,当年5月第一艘装载黄丝、白蜡的船从重庆海关出关。1891年~1911年间,先后在重庆设立外国洋行、公司等50多家,经营进出口贸易,收购、加工出口产品和经营航运业务等。四川输入的货物主要有洋纱、洋布、洋油、染料等,输出的货物主要有生丝、桐油、猪鬃、猪肠衣、牛羊皮、药材、山货等。1911年,四川当年出口额约1000万海关两,进口额约1200万海关两。民国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起,四川的进出口贸易趋于下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对外贸易逐步发展。1984年以前,由于外贸体制原因,四川对外贸易工作主要是组织收购出口货源,调拨给指定的沿海口岸出口,仅有部分政府间贸易 (记账贸易),由国家外贸部及总公司谈判签约后交由四川出运、履约、结汇。出口国家为前苏联、蒙古、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柑橘、猪肉、食品罐头、毛毯等。四川进口物资由国家总公司或沿海口岸公司代理进口; 进口额仅限于中央分配给四川的地方外汇数额内,每年多则1000万美元,少则几十万美元; 进口的物资主要有铜材、化工原料、农药等。1985年起,四川外贸进入全面自营出口阶段,外贸进出口总值由1985年的5.19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41.4亿美元,增长8倍; 其中出口总值由3.49亿美元增加到25.68亿美元,增长7.4倍; 进口总值由1.7亿美元增加到15.72亿美元,增长9.2倍。“八五” 期间是四川省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五年里,全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46.92亿美元,比“七五”增长169.9%,其中:出口总额93.04亿美元,比“七五”增长124.3%;进口总额53.86亿美元,比“七五”增长315.4%。“八五” 期间,四川省获得外经贸权的国有企业由50多家发展到228家,有外经贸权的地市州由4个发展到23个。承担出口任务的三资企业有200多家; 在海外、境外建立企业 (网点) 122家。“八五” 期间,全省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已由 “七五” 期间的42.67%下降到26.11%;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由57.33%上升到73.89%。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比重由14.8%上升到21.82%,成为四川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已与13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进出口贸易关系。在巩固发展原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独联体、东欧、东非、南非、东南亚市场,并开始取得成效。 对外贸易在对内搞活的同时,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1978年以来,安徽经济发展结束了长期闭关自守状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92年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1亿美元,是1978年的100多倍。其中出口额8.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78倍。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初级产品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年上升,199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73%。 对外贸易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年以来通过友好城市渠道与国外贸易成交额为1.3056亿美元。其中:1984年与德国下萨克森州成交860万美元;1987年对下萨克森州出口2750万美元;1988年9月在下萨克森州汉诺威举办出口商品展销,成交额达3258万美元;同年蚌埠市在日本摄津市举办商品展销,成交额为16万美元;1989年合肥市在日本久留米市举办商品展销的同时,接待客户70多家,成交额达130万美元。这些经贸活动促进了省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以一个国家看这种商品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以国际范围来看这种商品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甘肃对外贸易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一个历史时代, 甘肃出现 “早期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河西走廊成为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通道,隋末唐初进入鼎盛时期,唐“安史之乱”以后对外贸易逐渐陷入底谷。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甘肃对外贸易亦随之半殖民地化。民国时期,连续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甘肃除少数零星土畜产转口远销外,其他一片空白。甘肃省规模化的对外贸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与发展起来的,1950年经营对外贸易的有畜产、茶叶两个公司,出口产品仅有绵羊毛、山羊毛、绵羊皮、山羊皮、猪鬃等少数品种,年供应出口总额789万元(按计划价格计算)。1956年开始承担着国家对苏联、越南、朝鲜等国的政府间贸易, 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左右, 10多个品种, 其余执行国家调拨计划, 主要承担外贸出口的货源组织工作。1976年, 开始对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中药材自营出口,年出口量1 000万美元左右。1978年以后,甘肃省自营出口贸易逐步全面开展起来,出口额3 454万美元, 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从10个发展到50个,出口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有香港、日本、美国、意大利、苏联、西德、英国、法国、瑞典、朝鲜、加拿大、新加坡、荷兰、捷克等。从1981年以来, 陆续接办了粮油食品、土畜产、医药保健品,纺织、五金矿产、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设备等各大类商品的自营出口业务。1981年出口4 336万美元, 进口793万美元。1985年甘肃省外贸厅改建为甘肃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全省各地、州、市普遍建立了外经贸委。1985年出口达7 098万美元, 进口达2 910万美元。此后将原甘肃省进出口公司、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甘肃省分公司、甘肃省外贸包装运输公司,扩建为土畜产、粮油食品、医药保健、地毯、纺织、化工、五金矿产、机械、外贸包装装潢、对外运输、地方进出口贸易等11个外贸专业公司;增设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甘肃分会。同时,各地、州、市还根据业务量的大小和出口商品的布局, 增设了一批支公司和县公司。另外,还在广州、天津、深圳等城市和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甘肃对外贸易办事机构。1986年全省出口总额为10 104万美元。1987年进出口总额12 660万美元。1988年为15 204万美元。1989年15 338万美元。1990年达18 576万美元。“八五”期间,全省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22.26亿美元, 比“七五”期间净增13.86亿美元,其中进口完成5.76亿美元,出口完成16.5亿美元。由于种种原因, 自营进口业务起伏很大, 进口额最高的年份是1986年达到3541万美元。1987年至1989年下降到3 000万美元左右,1990年又下降到1 646万美元。已与世界上8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比 “七五”期间59个增加了25个。出口商品已达525种,比“七五”期间增加了185种, 出口创汇在1 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由 “七五”期间的2种增加至6种,出口创汇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由44种增加到70种,净增26种;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比“七五”期间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95年甘肃进出口总额为53 878万美元, 其中出口总额38 903万美元, 出口初级产品8 629万美元, 工业制成品30 274万美元, 出口商品销往84个国家和地区; 进口总额14 975万美元, 其中进口初级产品4 912万美元,工业制成品10 063万美元。全省各类外贸出口企业已发展到66家,其中省、市外贸公司23家,扩权企业31家, 中央工贸公司12家; 1990年以前全省尚无一家 “三资企业”有出口,现已有30多家出口型“三资企业”,累计创汇额达7 200万美元。1996年进出总额52 130万美元, 其中出口39 072万美元同比增长0.43%; 1997年进出口总额55 421万美元,其中出口40 819万美元,同比增长4.2%; 1998年进出口总额53 800万美元,其中出口41 500万美元,同比增1.68%。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