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法duibi fa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亦称比较法。 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很有说服力的一种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第三节一开始就说:“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接着,就分别讲了“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及二者的具体对立,结论令人警醒,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1984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有一篇题目为《中国大学教育的浪费》的文章,主要采取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中国与美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的师生比率加以对照,数字确切,问题清楚,使结论自然显出,很能说明问题。 对比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不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同事物的比较。 对比和类比两种议论方法在议论文中有时是连用的。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对比法Duibi fa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即通过不同思想、行为和事物的对比,得出正确的判断,区分出它们的真、善、美、假、恶、丑,达到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能力的方法。教师运用对比法时应注意:❶要做本质比较。任何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比较教育时,不能只看现象,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事物做本质的比较。 ❷要做全面的比较。全面比较有两层含义:一是做整体比较。有些教师看待事物常常用事物的一面代替另一面,用一部分代替整体,犯片面性的错误。事实上,部分不能代替整体,部分相加也不一定等于整体。各部分特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新的特性的有机整体。二是纵比和横比相结合。讲横比,要比他人之长和自己之短,也要比自己之长和他人之短;讲纵比,即拿过去和现在比,拿过去、现在和将来比。这种全面的整体的本质性对比,思想品德教育才有说服力。 对比法是将两种有明显差异的事物或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来说明论点的方法。用事物加以对比,可以纵比,也可以横比。也称纵横比较法或中外古今法。纵比,就是今昔比较、古今比较,这样新旧、今昔的对比,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横比,就是这个地方与那个地方,这种观点同那种观点比,这种作法同那种做法比,等等。做对比的两种事物内容范围要相同,比较的角度要相同,这样才能够说明问题,有较强的说服力。 对比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获得对事物特点和本质认识的一种方法。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这一传统方法注入了更丰富的对比材料,领导科学的发展又赋予了对比法以新的活力。对比法作为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实施: (1)着眼于总体。将丰富充实的内容以对比; (2)着眼于角度一致。按统一标准把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加以比较,避免混乱; (3)着眼于差异。在对事物认识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大对比的“反差”,以增强效果。使人们通过与典型事例的比较,发现被比对象的不足。 (4)着眼现实。注意选择接近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对比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获得对事物特点和本质认识的一种方法。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这一传统方法注入了更丰富的对比材料,领导科学的发展又赋予了对比法以新的活力。对比法作为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应从以下几点实施: 1.着眼于总体。将丰富充实的内容加以对比; 2.着眼于角度一致。按统一标准把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加以比较,避免混乱; 3.着眼于差异。在对事物认识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增大对比的“反差”,以增强效果。使人们通过与典型事例的比较,发现被比对象的不足。 4.着眼现实。注意选择接近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