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寻传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寻传蛮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现代阿昌族和景颇族中载瓦支的先民。源于古代氐羌系统的部落群。其分布地区是自今澜沧江上游往西至缅甸克钦邦境内的甘高山以东北地带。寻传蛮是因其主要居住在寻传地区而得名。寻传地区在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祁鲜山以东地带。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云龙州说: “境内多蛾昌蛮,即寻传蛮。”明代的云龙州在今澜沧江西岸的旧州,是南诏时寻传地区的东部;而“蛾昌”的风俗习惯:“男子顶髻载竹兜鍪,以毛熊皮饰之,上以猪牙、鸡尾羽为顶饰。”与《蛮书》卷四所记寻传蛮完全相同。南诏时期的“寻传蛮”,亦即此后元明时期在一些地理书籍中所常见的“阿昌”、“蛾昌”或“峨昌”蛮。清人王凤文《云龙记往》载当地历史传说,称云龙一带自古为“摆夷”(傣族)、阿昌、“蒲蛮”(布朗族)共同杂居区。最初在当地占支配地位的是“摆夷”酋长。东晋初年,摆夷酋长在与阿昌人争斗中被杀,“摆夷之种或死或逃,惟阿昌、蒲蛮二种各立酋长,不相统属”。南北朝时期,阿昌族酋长与“蒲蛮”相争杀,阿昌族酋长之孙早慨杀“蒲蛮”酋长。此后阿昌酋长为早姓世袭。至南诏时期,云龙的阿昌族是西部“寻传蛮”中的靠东部分,其酋长仍姓早。寻传蛮当时的分布区往西直至今德宏州境内。直到近代,德宏一带景颇族山官多姓早,而且其族中的戴瓦支仍称为阿昌或峨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