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封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封弥

又称“弥封”、“糊名”,科举考试中防止考官作弊的一种方法。即先由封弥官将试卷上应举者的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代之以字号,再交考试官评定等第,以防止考官徇私舞弊。糊名之法始于唐代的吏部铨试。武则天时,“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宋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在殿试中始实行糊名考校,此后很快从殿试普遍实行于省试、解试,成为一套完备的封弥制度。如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亲试进士条制》规定:举人纳试卷,内臣收之,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然后交考试官评定等第,最后始取乡贯状号合之,上报皇帝,唱名赐第。所用字号,北宋时于 《玉篇》中取字为号,南宋时则于《千字文》中取三字凑成一号。此制为元、明、清诸代所沿用,惟改称封弥为弥封。如明、清乡、会试时,应举者答卷毕,先由弥封官将原卷(墨卷)卷面反转折叠封藏其姓名等,用《千字文》编排“红号”,交由誊录所用红笔抄写成副本(朱卷),再送交考官评阅。待确定等第后,按取中朱卷的红号调取墨卷,拆封填榜。明、清时殿试亦弥封,但不誊录。

封弥

考试用语。科举考试时代又作“弥封”,亦称“糊名”。科举考试考校试卷的一项规定。唐代命应试者在试卷上自糊姓名。北宋淳化三年(992)殿试,初行“糊名考校法”。咸平二年(999)礼部试,选派官员专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1033),诸州解试,亦令封弥。景祐四年(1037),又令开封府、国子监及别头试实行封弥法。从此,各级考试均在应试者纳卷后,普遍密封卷头,或截去卷头,编成字号,送誊录所抄成副本,据以考校定等。初考官考校试卷后,亦密封所定等级,再送复考官。后历代各级考试多沿用之,且均设有专官管理封弥事。民国时期亦行用,称弥封,曾前后颁布《考试条例施行细则》、《典试规程》。现通称密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