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尉缭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4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相传为战国时尉缭所著,系辑录尉缭对梁惠王陈述兵法31篇而成,约于前220年左右成书。现仅存5卷24篇,9000余字。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12篇主要论述战争观和政治观,后12篇主要论述军令和军制。本书在哲学上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先进的;认为军队的战斗力在于士气,励士之道在于保障人民生活,要用爵禄鼓励,用严法重刑威逼士卒战斗;提出了攻、战、守三种作战形式的原则;特别强调了战场纪律与军令的森严,因“内畏则外坚”等。本书继承了孙武、吴起有关的军事思想,论述广博并切合用兵实际,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元丰时被列为武学必读之书。但是主张重刑杀戮士卒,反映了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残暴性,过分强调国君和将帅的作用,反映出其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尉缭子古代兵书。传为战国时尉缭作。五卷。共二十四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共四千四百余言。前十二篇论述作者的政治观和战争观,后十二篇论述军令和军制。一些主要内容含有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该书竹简三十六枚,有兵谈、攻权、守权、将理、原官、兵令等六篇,内容与今本基本相同。 尉缭子兵法论著。五卷。战国尉缭撰。尉缭(生平不详),梁惠王时代人。成书于战国中期魏国。一说秦始皇时代人,成书于战国晚期秦国。或以为与梁惠王答对的尉缭和由大梁入秦的尉缭是同一个人,《尉缭子》是尉缭或其弟子根据他的言论在不同时期写成的作品的合编。《汉书艺文志》“杂家类”下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又“兵形势家下著录《尉缭》三十一篇。一般认为两者是同一部书,今本《尉缭子》是原杂家《尉缭》和兵形势家《尉缭》的两个残本的合编。 尉缭子中国古代兵书。传为战国时尉缭著。《汉书·艺文志》载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共五卷二十四篇。即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蹱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书中批判了唯心主义天命论的战争观,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同时记载了关于军队服装、军衔、编制制度等内容,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尉缭子中国古代兵书。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著。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编入《武经七书》,作为武学必读的军事教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29篇,并注“六国时”三字,另著录兵形势家有《尉缭》31篇。今本共5卷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束武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尉缭子》将战争分为“挟义而战”的义战与“争私结怨”的非义战两种,赞成“诛暴乱、禁不义也”之义战,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之非义战,指出杀害无辜,滥施武力是强盗的行径。认为将帅应有良好的品德,“勤劳之师,将必从己先。故暑不立盖,寒不重裘,有登降之险,将必下步。”(《战威》篇)“凡将,理官也”,应“不私于一人”(《将理》篇),公正地处置各种事情。指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兵谈》篇)是将帅应具有的素质,而“心狂”、“耳聋”、“目盲”则是为将者的弊病,应加以避免。主张对士兵进行道德教育,“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战威》篇),认为只有“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重刑令》篇),才能使军队“天下莫能当其战矣”(《制谈》篇)。《尉缭子》的武德思想是以“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是反对“卜筮”、“祷词”等迷信做法而重视人的因素在伦理道德领域的具体表现。此书集先秦法兵家之大成,被后人称誉为“不在孙武之下”的兵书名著,在军人伦理思想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尉缭子五卷。尉缭撰。其生卒年及籍贯皆不详。班固《汉志》杂家类《尉缭》下注云“六国时人”。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缭为商君学”。除此记载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有一个尉缭,考其事迹,当非今本《尉缭子》的作者。今考其书开卷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云云,其人当为战国中期人。此书最早见于《汉志》的杂家类和兵形势家,前云二十九篇,后记三十一篇,未知孰是。《隋志》作五卷,与今本合。《唐志》作六卷。南宋学者陈振孙开始怀疑此是伪书。(《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此后伪书之说纷起,遂成定论,代不疑焉。1972年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竹简出土,其中有此书的残简,这起疑案才得到澄清,其书确为西汉以前已经流传的古书,成书似在战国中期。今本《尉缭子》凡五卷,计二十四篇,近万余字。具体篇目为:卷一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卷二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卷三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兵教(上下)、兵令(上下)。前十二篇表述作者政治观和战争观,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论述了战争和政治、经济的联系,主张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武为表,文为里。”后十二篇论述军令和军制,颇为具体,为其他先秦兵书所少见,对研究先秦军制史有很大的价值。此书上承《孙子》、《吴子》军事思想,并又有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唐宋时诸家注《孙子》皆引其文,在一些类书和兵书中也屡见引述。但该书中主张重刑杀戮,来威压海内,甚至称“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云云,殊不足称道。此书有若干种本子,大略可分为古本和今本两大类,竹简本与原本近是,是为古本。宋《武经七书》之后的本子皆可谓之今本,而且皆以《武经七书》为祖本。今本又可分为两个系统,即《武经七书》系统与丛书系统的本子。前系统的本子多有注解,后者少有注解,即使有也极简略(说详钟兆华《尉缭子校注》)。此书有黄氏刊本、明汪刊《直解》本,《诸子萃览》本。较通行的有《武经七书》本、《子书百种》本等。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的注释本、中华书局1979年的注译本、中州书画社1982年的校注本,颇便学者。 《尉缭子》兵书。中国《武经七书》之一。相传战国尉缭作,但说法不一。全书5卷,24篇,4400字。前12篇,论述作者的政治观和战争观;后12篇,论述军令和军制。有8个版本。今本主要以宋本为底本,参照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作了订正。 《尉缭子》战国中期魏国(今河南开封)人尉缭作。内容多涉及军事,讲究奇正配合。书中提出“正兵贵先,奇兵贵后”。又主张避实击虚。《汉书·艺文志》列入兵形势家和杂家,前者记31篇,后者记29篇。北宋时《尉缭子》与《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合编为“武经七书”,成为官定军事教科书。今本24篇,即“武经七书”的传本。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中发现《尉缭子》残简,有6篇与今本基本相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