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儿疔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小儿疔疮xiao’er dingchuang

小儿疔疮,简称疔,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因其疮形坚硬而根脚如钉子之状而得名。疔疮随处可生,但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此病发病迅速,病情较重。本病多因过食膏粱厚味,或因乳母食有毒之物,或儿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因昆虫咬伤,竹、木、鱼刺等刺伤,皆能致之。疔疮初起有粟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焮赤疼痛,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增剧,约经5~7日,溃出脓栓,肿消痛止,即可痊愈。但若不及早治疗,发于颜面者易走黄,甚至危及生命。发于手足部的,可损伤筋骨,影响活动功能,造成残废。临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疔疮。
❶颜面部疔疮:由于疔疮发生部位不同,故有眉心疔、鼻疔、人中疔、口角疔、颧疔等名称。因疔疮都生在三角危险区及其附近,故最易走黄,疔毒侵脑,则剧烈头痛,高热口渴,神昏,谵语,常危及生命。疔毒内攻脏腑,常先犯肺,症见咳嗽,胸痛,呼吸短促,烦躁,高热口渴,咳血。疔毒流窜肌肉经络,形成流注。若症见疗疮初起,即有粟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痒麻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口渴,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味。常用药:银花,连翘,菊花,紫花地丁,黄连,黄芩,黄柏,丹皮,赤芍。但忌服一切辛热发散之品,因火益其势,则逼毒扩散,反致内陷走黄。若已溃脓,可加白芷。若热甚口渴,可加生石膏,竹叶。若大便干燥,可加大黄。
❷手足疔疮:因发生部位不同,故有指疔、趾疔,蛇头疔,蛇眼疔,蛇背疔,足底疔等名称。其治疗大致相同。外治法:
❶初期:用玉露膏外敷患处,治宜凉血清退肿,用于疮疡阳证。常用药:芙蓉叶,凡士林。
❷中期:宜切开挑脓减压,切后用药线蘸九一丹(熟石膏,升丹)插入疮孔,外敷金黄膏。金黄膏含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甘草,天花粉。
❸后期:将生肌散研极细末,掺疮口中,宜生肌收口,用于痈疽溃后,脓水将尽者。常用药:制炉甘石,滴乳石,滑石,朱砂,冰片,血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