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庙周代天子祭祖而立的宗庙制度。《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玄注:“此周制七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太祖,后稷。”《汉书·韦贤传》:“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昭穆是周代宗庙中神主的伦序排列,即一族的始族之后,父庙为昭,子庙曰穆,孙庙又为昭,曾孙庙又为穆,以此类推排列。周天子七庙中,太祖后稷、文王、武王三庙不变,后四庙则因新增加的神主而变化,即后增加一个神主,则应将第四神主迁至太祖庙中,第五、六、七神主也递迁。这样虽不断增加新神主,但庙数仍为七庙。 七庙指周代天子的宗庙制度。人类代代相传, 一代又一代死去的祖先很多, 要对所有死者一一立庙祭祀显然不可能, 于是对立庙数产生了限制性规定。周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庙而七”(《礼记·王制》)。其排列及庙主迁移法如下图所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