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月诗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七月诗派qiyue shipai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艾青、田间、胡风、邹荻帆、牛汉、绿原、鲁藜、阿垅、冀汸、亦门等。由于这些诗人的作品大部分都发表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半月刊、《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等刊物上而被称为“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为一个现代诗歌流派。这个流派存在于20世纪30至40年代之间。七月诗派因《七月》杂志而得名。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胡风主编了 《七月》文艺半月刊,上面发表了许多新诗作品,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在《七月》上经常发表诗歌作品的不但有艾青、田间等著名诗人,还有绿原、冀汸、鲁黎、亦门、邹获帆、孙钿、庄涌、彭燕郊、天蓝、牛汉等等一批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而后胡风又主编了《七月诗丛》,还有包括诗集在内的《七月文丛》,出版了他们的许多诗集。这些诗人的创作,在风格上具有某种共同性,因而自然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这就是在中国新诗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七月诗派。七月诗派的诗人,各自都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但在创作风格上又呈现出一种大致相同的倾向性。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战斗激情,同时深刻揭露国统区的黑暗和敌人的暴行。这些诗作形式自由,风格朴素,激昂奔放。七月诗派对于我国自由体诗在40年代的再度兴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月诗派193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办《七月》月刊得名。代表诗人有胡风、鲁黎、邹荻帆、冀汸等。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对自由体诗在四十年代的再度兴旺起了重要作用。 七月诗派现代诗歌流派。在抗日战争初期形成,其成员多在《七月》文艺刊物上发表诗作或在《七月诗丛》中出版过专辑,诗派因此而得名。胡风是《七月》的主编,主要人物有艾青、田间、孙钿、鲁藜、天蓝、冀汸、绿原、邹荻帆、牛汉、贺敬之和庄涌等。在艺术理论上,七月诗派坚持现实主义,强调诗歌的时代精神和革命倾向;在诗歌形式上,提倡自由体;在题材上,大都面对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不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圈子。他们的诗情大多与整个祖国、民族的命运相结合,较少停留于抒写个人情怀,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当时影响较大。 七月诗派贯穿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流派。因1937年10月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主要刊物除《七月》外,还有《希望》、《七月诗丛》等。以这些刊物为阵地,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作队伍,并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体上一致的思想倾向、文艺观点与艺术风格。著名诗人艾青、田间是这个诗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成员还有绿原、鲁藜,邹获帆、阿垅、冀汸、孙钿、庄涌、彭燕郊、杜谷、天蓝、牛汉等。他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诗人要“突进”现实斗争生活,在诗作中把主观精神、思想、感情同描写的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对那种脱离生活、注重形式美的诗风持否定态度。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紧密配合抗日斗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实际,深沉地思索生活,热切地追求光明,满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奋发向上的乐观精神,并将这些凝结为诗歌形象。形式上摒弃雕琢与修饰,多采用自由体。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精神、炽热的战斗激情,诗风清新、质朴、奔放。曾先后出版过诗集《我是初来的》、《旗》、《醒来的时候》、《无弦琴》、《童话》、《耀动的夜》、《意志的赌徒》、以及《白色花》(二十人集)、《〈七月〉诗选》、《〈七月〉、〈希望〉作品选》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