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脑xiaonao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的后下方,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可分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膨大的小脑半球。小脑表面有许多大致平行的浅沟,沟间为一个叶片。表面的灰质为小脑皮层、深部为白质,也称髓质。白质内有数对核团,称中央核。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有大量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大脑皮质发向肌肉的运动信息和执行运动时来自肌肉和关节等的信息,都可传入小脑。小脑经常对这两种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整合,并通过传出纤维调整和纠正各有关肌肉的运动,使随意运动保持协调。此外,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它接受来自前庭器官的信息,通过传出联系,改变躯体不同部分肌肉的张力,使肌体在重力作用下,作加速或旋转运动时保持姿势平衡。此外,据研究,小脑对内脏机能活动也有一定作用。小脑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是同侧性的。小脑受损伤后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肌肉弛缓,如出现小腿呈钟摆样反射;随意运动发生障碍,表现为运动的速度、范围、力量和方向不准确,如步态失调,动作笨拙;平衡障碍,如躯体不易维持直立姿势,而向受损侧倾斜;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尿失禁。 小脑从进化上来看,小脑的发展与动物生活方式的变换有密切的关系。当动物只有躯干运动时(如圆口类动物),只有原始小脑;当动物依靠鳍或肢体运动时,出现了旧小脑;当动物以躯干撑离地面,运动方式复杂时,出现了小脑半球,即新小脑。因而小脑的发育及机能与身体的运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小脑的上述三个部分的机能各有侧重,又相互密切配合。原始小脑与内耳的平衡器官有神经纤维联系,主要维持身体平衡;旧小脑与脑干有密切的联系,调节全身的肌紧张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新小脑与大脑皮层的关系密切,能协调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新小脑的这一作用是通过调节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和稳定度来实现的。它所以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新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达的运动指令,另一方面,外周活动的后果可通过最快的传导途径向小脑报告,新小脑将这两种信息比较后,再发出返回信息到达大脑皮层,再由大脑皮层发出指令调节身体的运动。新小脑在运动的协调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精巧运动的形成和熟练方面。例如学习打字动作的过程:在开始学习时,小脑尚未发挥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小脑不断比较大脑皮层的指令和完成的实际效果,,从而纠正运动中的偏差。当精巧运动逐渐熟练完善后,小脑就贮存了一套程序。运动一开始,大脑皮层就从小脑中提取信息,提前返回大脑皮层进行校正,这时运动快速准确,几乎不需思考,致使复杂而精巧的运动是非常协调的。 小脑xiaonao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后下方,脑桥和延髓的背面,两侧膨隆的部分为小脑半球,中间较窄的部分为小脑的蚓部。小脑表面被覆一层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构成),称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称小脑髓质。小脑和大脑、脑干、脊髓有许多神经纤维相联系。小脑是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位于颅后窝内,上面被大脑半球遮盖,前下方为脑干,由两个小脑半球和中间的蚓部构成。小脑的发展与动物生存和运动密切相关。动物在运动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反射性地调节躯体重心,以保持平衡,这样在前庭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枢结构就是小脑。表面的灰质称小脑皮质,深部为白质,中间埋藏着一些灰质块,统称中央核,其中最大的一对为齿状核。小脑借三对纤维束(即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下脚与延髓相连,主要由脊髓和延髓来的传入纤维组成,小脑中脚与脑桥相连,为脑桥横行纤维组成的脑桥小脑束;小脑上脚与中脑相连,大部分是齿状核发出的纤维,联系中脑红核和丘脑。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肌肉运动。其途径是接受由前庭器官或全身肌肉、肌腱、关节的本体感觉冲动,整合后经传出纤维,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肌群的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还接受来自大脑皮质、纹状体等传来的冲动,整合后经锥体外系,对大脑皮质发动的随意运动起制动作用,以防止动作过度,校正肢体的精细动作,使其更加准确和协调。此外,对植物性反射中枢也有调节作用。 小脑cerebellum脑的一部分。位于中脑与延髓之间,在大脑半球后方。哺乳动物的小脑可分为中间的蚓部及两侧的小脑半球。表面有深陷的小脑沟和凸起的小脑回,剖面表层为小脑皮质(灰质),深层为小脑髓质(白质),因其切面呈树枝状,又称小脑髓树。小脑与维持肌肉张力及身体平衡有关。 小脑位于颅后窝。小脑上面平坦,两侧膨隆的部分称小脑半球,半球上面前1/3与后1/3交界处,有一深沟,称原裂。小脑分为3叶:绒球小结叶、前叶、后叶。小脑分灰质、白质,皮质细胞从外至内分3层:分子层,细胞层,颗粒层。皮质内有5种神经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