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数民族医药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10 少数民族医药学中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各族人民在当地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积累的丰富的经验、理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藏、蒙、维吾尔、傣族医学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壮、瑶、苗、朝鲜、哈萨克、白等少数民族也都积累了不少医疗经验。建国后,随着民族工作的开展,民族医药有了一定发展。1951年12月《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中明确“对民族医团结和提高”的方针。1956年新疆对维医现状作了全面调查,制定了发展计划。同年,在内蒙,成立中蒙医医院、中蒙医药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内设立了蒙医专业。80年代,各有关自治区普遍开展了“抢救民族医”的工作,从民间选拔吸收了一部分新的力量,建立并充实了一批民族医的医、教、科研机构,还普遍举办了培养民族医药人员的学习班,各民族医药的重要著作也陆续得到了发掘、整理、翻译和出版。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医疗事业的发展。至1988年底,已有蒙医4822人,藏医605人,维医602人,其他民族医1348人;全国已建成民族医医院90所,其中蒙医医院35所,藏医医院35所,维医医院14所,其他民族医院6所。民族医医院为各民族群众的医疗保健作出了积极贡献。二些省级民族医医院的门诊量,已相当或接近当地同级综合医院的水平。各民族医医院还开设了富有民族医疗特色的专科专病门诊。新疆维医医院用维药治疗白癜风,辽宁阜新蒙医院用蒙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海内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内蒙古蒙医院的整骨,广西壮医院的挂线疗法,都有较好疗效。新疆南疆1987年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南疆各民族医医院使用维药消除黄疸,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民族医的科研、教育和古籍整理工作也取得很大成绩。内蒙古建立了6个蒙医研究机构,建成了蒙医专科学校和呼伦贝尔蒙医学院。同时还建立了5个蒙药厂或车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藏医学院,该院院长、藏医主任医师强巴赤列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