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尔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96 尔雅

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约自战国时期开始汇集,至西汉时完成。书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鸟、释兽、释畜等篇。专门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产地以及性状等。从书中对动植物名称的排序中已经反映出较为精细的分类认识。例如,在释草中把韭、葱、蒜等排列在一起,归属葱蒜类;在释木中分有桃李类、柏类、桑类、榆类等。在释虫中把不同种类的蝉排列在一起,归属蝉类,还分有甲虫类、蚁类、蜂类、蚕类、贝类等等。这些古老的分类方式,基本上符合生物界的客观实际。书中还反映出对生物变异性的认识,如多处举出变异事实,仅马就有36个品种,毛色有黑白杂毛和红白杂毛等。


195 尔雅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和名物的专著。系秦汉间学者采集六经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成书当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今本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体例是将古书中同义词分别归并为各条,每条末尾用一通语作释。如 《释诂》第1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后16篇分释百科词语。如《释天》:“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释乐》:“大钟谓之镛,和乐谓之节。”集中保存了古词、古义,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资料。至唐宋时列为“十三经”之一。历代注本很多。以晋郭璞《尔雅注》,北宋邢昺等《十三经注疏》最为通行,清邵晋涵 《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最为详备。

《尔雅》erya

训诂学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专著。后人大多以为是秦汉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为学者采辑诸家训诂,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十九篇,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各种名物。全书共收2091条,解释了4300多个词语。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著作,它对训诂学专著有开创性的贡献。它的优点主要是:首先,在内容上它汇集了汉以前大量词语故训,而这些词语故训多半是由经师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所以词义一般是可靠的。它辑录的,除一般词语外,还有大量典制、天文历法、鸟兽草木虫鱼等专科性词语。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百科词典的性质,对于阅读和整理先秦文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次,在体制上,它开创了以义类划分词汇的先河,并归纳同义同类词,这既便于人们理解每个词的意义,也便于运用义类和同义词的观念掌握一群词。因此,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被称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见张揖《上广雅表》)。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始,到清《四库提要》,目录学著作把它置于“经部”。我们认为,从训诂学史和文献的角度给它以肯定的评价是应当的,但把它定为“经”则没有多大意义。由于它是第一部专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有:❶解释过于简单,当解释的字是一个多义词的时候,用的是哪个意义,不明确。如《释言》:“班,赋也。”同篇有“赋,量也”,量是“称轻重”。《说文·贝部》:“赋,敛也”,即“收敛”。如果用“称轻重”或“收敛”去解“班”,它没有这两个意思。郭璞对“班,赋也”注说:“谓布与。”原来作解释词的“赋”用的“布与”的意义。
❷排列在一起的被解释的所谓同义近义词,有的是通过假借或引申之后才义同义近的。其实,假借义不当与于同义词之列。如《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哉为“才”之借字,草木之始;肇为“肁”之借字,开户之始;“哉”、“肇”两字为假借,同本组其他词摆在一起释以“始”是不甚合适的,同义词不当包括它们。
❸有的内容重复,如“鹣鹣”见于《释地》,又见于《释鸟》,而解释大致相同。有的归类不甚恰当,如《释天》杂有“祭名”、“讲武”、“旌旗”三项,其实这三部分当另辟“释礼”专篇。正如《四库提要》所言,这些毛病大约是它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造成的。
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晋郭璞的《注》,“缀集异闻,荟萃众说”,总结了他以前众家的成果;同时,还“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补充说明了一些方言来源。至宋邢昺之《疏》,仅“取唐人《五经正义》缀集而成”,疏漏颇多。到清代,邵晋涵作了《尔雅正义》,郝懿行又著《尔雅义疏》。“邵书本‘疏不破注’的原则,有时不免曲解”(《群经概论》);郝书成书于邵书之后,颇取邵说,但它作于清中叶,亦即“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字古音”之时,“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触类旁通……”,对“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通”也力加搜罗,并将其加以分别,他能由声、音以推求故训,并引用当时方言与古义相证,这与段玉裁《说文注》方法大体相同。读《尔雅》者,当读此书,如果单读《尔雅》,作用不大。
《尔雅》的释义条例,清人陈玉澍有《尔雅释例》五卷,凡四十五条,对《尔雅》的条例阐述得极为精辟。胡朴安根据陈说,综合为八条(见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

尔雅

训诂学著作。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一词始见于《大戴礼记·小辨》:“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尔雅》作为书名,一般认为近于雅正、依于规范之意。刘熙《释名》:“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尔雅》的创作时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为周公所作,此说源出魏张揖《上广雅表》。一说为孔子门人所作,汉郑玄《驳五经异义》始创此说,晋葛洪亦持此说。一说为秦汉间学者纂集而成,此说始见于宋欧阳修《诗本义》,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持此说,云:《尔雅》“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此说较近是,《尔雅》绝非出自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载:“《尔雅》三卷二十篇”,此后,《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亦有著录,但均记作三卷而无篇数。然今本《尔雅》为十九篇,与古本不合,对此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人意为《尔雅》本有“释礼”篇,与“释乐”相次,有的意为,《尔雅》另有“叙篇”,约于宋代亡佚。从今本《尔雅》看,篇章之有残缺,非汉人原书之面目,是无疑的。
今本《尔雅》全书收词四千三百多个,分为二千零九十一个条目,共计有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字,《尔雅》首创了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之体例,将两千多条分属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这十九篇可分为两大部分:《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所解释的多为古代汉语、特别是古代文献语言中的普通语词;后十六篇是解释百科名词的。《释诂》、《释言》两篇在内容上较难区分,多以今语释古语,或以雅言释方言,但《释言》所释皆单文,起义多不过二三言,与《释诂》动连十余文为一义者殊,如《释诂》中“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将一组意义相同之词放在一起,然后作一解释;《释言》中“斯、誃,离也”所释的语词只有两个。《释训》是专释形容写貌之词的,多为《诗》中之语词。《释亲》是释亲属称谓的,共有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释宫》主要释各类建筑物(包括桥梁)的名称,附带解释道路的名称。《释器》主要解释人们生活、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先列礼器,后列一般器物;也有一些反映器物制作的动词,如“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释乐》主要解释有关音乐和乐器方面的术语、名称。《释天》主要解释的是天文及与之有关的历法、气象等方面的词语,内又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和旌旗十二类;其中祭名后三类是否原为《释天》,有不同看法。《释地》是解释地理方面词语的,内又分为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类。《释丘》解释各种自然形成与人工造成高地的名称,内又分为丘和厓岸两类。《释山》释的是各种山名。古称大的石山为山,小的土山、高地为丘,故《释丘》、《释山》分为两篇。《释水》解释的是关于水的各种名称,内又分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释草》解释的是各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形状特征。《释木》解释的是各种木本植物的名称、形体特征。《释虫》是解释昆虫名称和习性的。《释鱼》解释的是关于各种鱼类名称、形体特征与习性的,但也包括了一些爬行动物。《释鸟》主要解释鸟类的名称及形体习性。《释兽》解释各种兽类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内又分为寓属、鼠属、齸属和须属四类;其中须属并非兽的种类,而是说明人、兽、鱼、鸟休息时的动作。《释畜》解释各种家畜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内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和六畜六类。
《尔雅》内容极为丰富,辑录了古代大量的语词,加以整理,作出解释,是研究先秦词汇、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资料。《尔雅》还包括了各方面的广博知识,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异同,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雅》首创了按意义内容分类编排的方法,对后世训诂学有较大影响,后有《小尔雅》、魏张揖《广雅》、宋陆佃《埤雅》、明朱谋㙔《骈雅》、方以智《通雅》、清吴玉搢《别雅》、朱骏声《说雅》、夏味堂《拾雅》、史梦兰《迭雅》等著作,形成了“雅学”。
自《尔雅》问世之后,历代都有为其作注的,其中著名的有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及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及郝懿行《尔雅义疏》。郭璞广采前人之说,去芜取精,纠谬补阙,以今释古,以古证今,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对《尔雅》加以阐述、补充。《尔雅注》对后世注家影响极大。邢昺《尔雅疏》一书系对《尔雅注》之训释,又对《尔雅》条例有所发明。清代为《尔雅》作新注新疏者更多,有重在校正流传钞写中文字之讹误的,如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等;有疏证《尔雅》的,如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等;有补正郭注邢疏的,如翟灏《尔雅补郭》、潘衍桐《尔雅正郭》等;有发明《尔雅》释词凡例的,如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等。
由于《尔雅》是汉语史上第一部训解词义的工具书,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如释义过于简单、失于笼统,内容有些重复、杂乱,有些词归类不太恰当等。但它仍然是汉语言学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
现通行多为注疏本,主要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郝懿行《尔雅义疏》和邵晋涵《尔雅正义》。

《尔雅》Erya

书名。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最早的训诂专著。《尔雅》编者一说是周公, 一说是孔子门人, 一说《尔雅》出于汉世。实则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大抵战国末年齐鲁儒生汇编春秋战国时代名物释义而成该书。该书以通行的雅正之言来解释经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今本《尔雅》三卷十九篇。全书结构完整、体例划一,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主要解释普通词语, 其中《释诂》、《释言》解释古代常用的形容词、动词、代词及一般虚词;《释训》解释《诗经》中的叠音词、其他双音词及一些语句。后十六篇, 《释亲》、《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草》、《释木》是对名物的解释。《尔雅》释词方式一致,它解释词义主要采用义训的方法,前三篇分条列举同义词,末尾用通语来解释, 如 《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同条中有词另有其他义项,再提出来另作解释。其余各篇将相关词语集中,分别解释。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母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 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尔雅》为我国训诂学发端,它保存了古词、古义、保存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后世经学家常据以解说经义,宋代遂成为“十三经”之一。另外,它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对后代辞书编纂影响很大。它的缺点是释词也过于笼统、简单,有时把不是近义词的混为一条,实词与虚词混为一条,还有把假借字当本字的。有由晋人郭璞《注》、宋邢《疏》合刊的《尔雅注疏》(被编入“十三经”)、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为清代雅学研究最有成就的著作。近人陈玉树的《尔雅释例》可供参考。

尔雅

由汉初学者编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19篇。首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所收为一般词语,将古书中同义词分别归并,每条用一通用词作解释; 释亲、释宫、释器以下各篇是关于各种名物的解释。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唐宋时为“十三经”之一。后世注释《尔雅》的,以晋郭璞注、南朝宋邢昺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最通行。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较为详密。有中华书局1983年《十三经注疏》影印本通行。

尔雅

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成书于西汉,由汉代学者递相增益而成。全书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所收为一般语词,以同义类聚的方法编排,每条用一个通用词作释。《释亲》以下十六篇是分类词汇,解释各种名物,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保存了大量汉语词汇的古训,是考证古词古义,辩证名物的重要资料。其注本有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本,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等。

尔雅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训诂学著作。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之一。原无作者名,据后人考定系秦汉间递相增益而成,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今本《尔雅》列为19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前3篇解释一般字词。解释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通训法”,即把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类集在一起,训释它们基本的、通用的意义。第4—19篇是解释各类专科名词,包括亲属称谓,人类制作物名称,天地山川等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名称。解释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释雅以俗,释古以今”的“训诂”法。《尔雅》汇集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许多文字、训诂资料,对于阅读古籍和研究古汉语都有极大帮助。它既是当时童蒙学习的重要教材之一,又是解读先秦文献的重要钥匙。它是我国最古的分类著作。其分类罗列词汇的方法,对后世类书的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也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百科名物典制等知识,有极大帮助。从《尔雅》所收词汇及其注疏中,可以看出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和复合词发展演变的一些线索,以及通语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尔雅》还是一部语言学的珍贵文献。在中国文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自它问世之后,续补、摹仿之作层出不穷。不仅编纂体例基本相同,而且书名还大都冠以“雅”字,形成了中国字书发展史上特有的一类“雅书系统”的字书,亦称“雅群”。这类书中比较重要的有:《释名》、《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比雅》、《叠雅》等。这些都是雅书系统的字书不断发展的表现。因为《尔雅》对字、词的训释比较简略,所以,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对《尔雅》进行注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注释之作有:晋代郭璞的注,南朝宋邢昺的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其中郭璞的注、邢昺的疏,再加上《尔雅》原文,就是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今天查考《尔雅》,可以利用《十三经注疏》及《十三经索引》,也可以利用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尔雅引得》,书前附有《尔雅》原文,便于研究。

尔雅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三卷二十篇,今本只存十九篇,篇数有差。其原因各有解释,清翟灏《尔雅补郭》疑古本当有《释礼》一篇,与《释乐》相次,《祭名》、《讲武》、《旌旗》三章,即《释礼》之残文,今阑入《释天》。《释礼》今本缺。清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篇》谓《释诂》原析为上下篇。清王鸣盛《蛾术编》谓称三卷乃因卷帙浩繁,故析为上中下;称二十篇,因十九篇外,另有《序篇》,今已无传。按《隋书》和新、旧《唐书》以及《宋史》之《经籍志》、《艺文志》,均只著录《尔雅》三卷,不言篇数。今本《尔雅》之《释诂》题下,宋邢昺疏曰:“《尔雅·叙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邢氏所言《叙篇》,或即王鸣盛之所谓亡佚者,此篇宋时已无传,故邢疏仅据前人所述转引数语,邢本《尔雅》无之。要之,今本《尔雅》篇章已有残缺,非汉人原书之面目。今本十九篇,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尔雅》首创按词义系统和词语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其首三篇大抵为训释一般词语者,后十六篇为训释各种名物者。首三篇内容,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分别概括如下:《释诂》“自‘始也’以下,‘终也’以上,皆举古言释以今语。其间文字重复,展转相通,盖有诸家增益,用广异闻。”《释言》“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也。言即字也,‘释言’即解字也,古以一字为一言。此篇所释皆单文起义,多不过二三言,与《释诂》之篇动连十余文而为一义者殊焉。”《释训》“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子子孙孙’以下则又略释《诗》义,谐于古音;‘抑密秩清’以下复取断文零句诠释终篇。”《释亲》释宗族、母党、妻党、婚姻之亲,以定名分;《释宫》释宫室、户牖、台榭、道路之名,以考见古今居处制度;《释器》释笾豆、鼎鼐、网罟、衣服、车舆、弓矢之名,以考见古今衣食行制度;《释乐》释五音、琴瑟、钟磐、笙之名,以考见古今音乐之制;《释天》释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以及祭名、讲武、旌旗等类,以明古今天文之制;《释地》释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郊野、四极之地,兼及九府特产、五方异气,以辨乎古今地理名物;《释丘》释丘之名,兼释地望,附以崖岸;《释山》释诸山名号及其形体;《释水》释泉源川流,兼及溪谷沟浍之名、津涉舟航之利;《释草》释百卉之名;《释木》释树木之名;《释虫》释虫名;《释鱼》释鱼名,兼包鳞介之属;《释鸟》释鸟类名称,并及蝙蝠、鼯鼠;《释兽》释兽类之名,鼠属、属、须属附焉;《释畜》释家畜之名。“尔雅”之所取义,昔有数说。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二氏释“尔雅”为“近正”,谓是书以“正言”释“五方之言”,故名“尔雅”。《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汉孔安国注曰:“雅言,正言也。”汉郑玄注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可证“雅言”即正言,亦即具有共同语性质的文学语言。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五方之俗不能强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综集谣俗,释以雅言,比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曰‘尔雅’。”晋郭璞《尔雅注》则谓《尔雅》“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认为《尔雅》一书是以今言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殊语之作。综合诸说,可知“尔雅”之名取义于“近正”;《尔雅》一书乃以今之雅言训释古语及殊方异语之书。《尔雅》之作者,古今颇多异说,黄季刚《尔雅略说》归纳众说,析为三派。甲、《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是说出自郑玄,刘彦和、贾公彦、刘勰、焦竑之流并赞同之。近代学者中,章太炎、黄季刚亦力主是说,黄氏《尔雅略说》曰:“窃谓《尔雅》之名,起于中古,而成书则自孔徒;故毛公释《诗》依傍故训;《小雅》之作,比拟旧文。使出于后来,何足以为六艺之喉𥘞哉?”乙、《尔雅》为周公所作。三国魏张揖《上广雅表》云:“臣闻昔在周公……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赞同张说。丙、《尔雅》为秦汉间儒生所作。宋欧阳修《诗本义》谓“《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考其文理,乃是秦汉间之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徒皆依托之词,且其书非纂自一手也。释《诗》者不及十之一,可证非专为《诗》作。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可证亦非专为《五经》作。“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现代学者多认为《尔雅》一书出自汉儒之手,罗常培、周祖谟力主此说。洪诚、何九盈等人则认为《尔雅》成于战国末年,作者是齐鲁儒生。案汉赵岐《孟子题辞》曰:“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是《尔雅》于孝文时已置博士,汉初时当已流传,故《尔雅》一书当成于战国人之手,复经汉儒递相增补,非一人一时而成也。《尔雅》注本甚多,其中以晋郭璞注、宋邢昺疏之《尔雅注疏》、清邵晋涵之《尔雅正义》、清郝懿行之《尔雅义疏》最知名。

尔雅

(晋)郭璞注,(南朝宋)邢昺疏。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之一。《尔雅》,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和词典,由汉语学者纂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0篇,今本共3卷、19篇。收录词语2047条,包括普通词语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初始的名词概念及少数事实数据。语词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类。全书只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字音,释义方式主要采用义训法,从意义上就古今语言之不同、方言之异同、本义转义之差别来解释词义。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唐时遂成为“十三经”之一。历代注释甚多,其中尤以郭璞注、邢昺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著名。

《尔雅》

中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义的书。由秦汉间学者收集训诂注释,逐步汇集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卷20篇,今本19篇。从古代至近代,《尔雅》研究者约有20家。其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系解释一般词语;释亲、释宫、释器、释地、释虫等16篇系解释各种名词。解释字义、词义的方式有的将相同的字、词编于一起作一个概括性解释,有的将内容相关的词放在一起而分别解释。

《尔雅》

中国最早一部训释词义的著作。为汉语词典编纂的先河。《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下著录《尔雅》3卷20篇。魏张揖《上广雅表》称由周公所著,又经孔子增,子夏益,叔孙通补。宋朱熹以为乃汉人汇集训诂而成。今本《尔雅》19篇,分上卷释诂、释言、释训、释亲;中卷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下卷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全书释词采用传统训诂名物的方法,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大体是前3篇主释一般词语,释词特点是将诸个意义近同的词列于前,由后面的一个词去作通释。后16篇解释各科名物及其所属相关的专名,释词特点是每篇下再按内容意义联系,或分出类目,然后于类目下分条解说。其释义扼要简约,概括性强,总训释条目达2091条,所见字词计4300余例。中国传统的训诂之学兴于《尔雅》,该书于历代颇受推崇,唐代立为十三经之一。传最早为《尔雅》作注的是汉武帝时的待诏犍为文学和西汉末刘歆,由此推知最初的成书年代应在西汉中叶以前。今所见《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本汇集了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释文和宋邢昺的疏文。清人注本尤推邵晋涵《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各20卷。

尔雅

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其作者与成书时代,至今未能确定。《汉书·艺文志》载:“《尔雅》三卷,二十篇。”未著撰人。魏张揖《上广雅表》言:闻周公“著《尔雅》一篇;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又说:“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故是书之成,盖始于周公,而定于西汉。汉武帝时曾立《尔雅》博士,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尔雅》是其中之一,正式升入“经”的行列。今存《尔雅》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共19篇。或分上、中、下三卷,或分10卷、11卷,前三篇是解释古代单音词、重言词和联绵字的,其下则包罗了天地、万物及人事、制度,实开中国训诂学之先河,为研究古代经籍之枢要。注疏、扩展、补充、考订《尔雅》一书,也成为一门重要学问。 现今最通行者,为晋郭璞注、宋邢疏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亦很有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