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尿urine泌尿器官形成的排泄物。尿的成分随动物摄取的食物性质和机体代谢活动状态而异。在一般情况下,水分约占96~97%,固体物约占3~4%。固体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终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马尿酸、嘌呤碱等,还含有少量色素(尿胆素、尿色素)、草酸、乳酸、某些激素、维生素和酶等。无机物中主要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重碳酸盐等。尿成分与血浆有明显差异,血浆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葡萄糖,尿则没有; 尿中的盐类、尿素、尿酸、肌酐等的浓度可比血浆高数倍至数十倍;另一些物质(如马尿酸)只存在于尿中。 图 1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示意图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分近曲小管、髓袢(亨利氏袢)和远曲小管。远曲小管汇集成集合管,后者开口于肾盂的乳头。当原尿通过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时,其成分和量发生明显变化,绝大部分的水和某些溶质被转运出管外,重新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称为重吸收作用。重吸收分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前者指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代谢活动,把某种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Na+、K+等主动地从肾小管腔中转运到周围组织和血液的过程; 后者指水、Cl-、尿素等通过扩散、渗透和静电吸引作用等理化过程而实现。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通过新陈代谢,将其产生的物质分泌到肾小管腔中并随尿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分泌作用,如肾小管分泌H+、K+、NH3等;排泄作用则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把血液中的某些物质如肌酐、有机酸、K+和某些药物等直接排入管腔内的过程(图2)。
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以后排出的尿液,称为尿或终尿。与原尿相比不仅尿量大减,而且成分也有明显差异。 尿在生成过程中可发生复杂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如排出的尿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时,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反之,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尿的浓缩和稀释是肾脏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的重要功能。尿浓缩的关键在于肾髓质的组织间液经常处于高渗状态,从肾皮质到髓质越近乳头部其渗透浓度越高,形成了高渗的浓度梯度区,这是由于肾小管髓袢段逆流倍增作用的结果。当近曲小管中的等渗或低渗小管液流进髓袢的降支后,由于组织间液的渗透压较高,使降支内的水向外渗出,组织间液中的Na+向管内扩散,于是降支内小管液的渗透压逐渐提高,直到降支的末端达到最高点; 当小管液从降支末端转入升支逆向流动时,由于Na+的主动重吸收和水分不易透出,所以小管液中的Na+浓度越来越低,渗透压也就越来越低,到升支末端时达到最低点。此外,在建立和维持梯度的全过程中,升支粗段对Cl-的主动重吸收、尿素的再循环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抗利尿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从而控制尿的渗透压,而产生浓缩或稀释尿液。 生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 在病理情况下,如中毒和缺氧时,肾小球滤过膜的微孔变大,通透性增加,原尿生成显著增加,本来不能通过滤过膜的血细胞或蛋白质也可能进入囊腔随尿排出,出现血尿或蛋白质尿。 ❷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凡能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这三种压力的因素,都可以改变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而影响尿的生成。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 ❶原尿中溶质浓度的改变: 当原尿中溶质浓度增加,并超过肾小管对溶质的重吸收限度时,原尿的渗透压升高而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于是尿量增加,如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后,原尿中糖浓度增加,若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限度(即肾糖阈),有一部分糖因不能被重吸收而使原尿渗透压升高,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故尿量增加。 ❷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 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因根皮苷中毒或服有机汞利尿剂时,会影响它的正常重吸收机能,使尿的质和量发生变化。 ❸激素的作用。 生成的调节 肾血流量的调节 在一定的生理限度内,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这就是肾血流的自动调节。其调节机理较为复杂,现比较公认的是,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的紧张度能随肾动脉压的变化而变化,当肾动脉压升高时,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紧张度增加,管径缩小,阻力加大,肾血流量和血压下降; 当动脉压下降时,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紧张度减弱,管径扩大,阻力减小,肾血流量和血压增加; 因此,当动脉压在一定范围(80~180mmHg)内变动时,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和血压能保持基本稳定。 肾血流主要受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支配肾脏的传出神经有内脏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具有明显的缩血管作用,能使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有利于全身血流量的重新分配; 后者对肾血管没有收缩和舒张作用,对血流影响不显著。在体液调节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是促进肾血管收缩的主要激素,能使肾血流量显著减少;前列腺素(PG)可在肾内合成,其中PGA和PGE对肾血管均有舒张作用。 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主要受激素的调节。❶抗利尿素: 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合成,后沿轴突的轴浆运输到垂体后叶贮存,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循环血量减少时,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血液中。抗利尿素的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❷醛固酮: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所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主动重吸收,增加对钾的分泌,即K+—Na+交换,因此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在钠重吸收时,氯和水的重吸收也随之增加。 ❸甲状旁腺素: 由甲状旁腺分泌,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使尿磷酸盐排出增加,尿钙排出减少。 ❹降钙素: 由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哺乳动物)或腮后腺(鸟类)分泌,能增加钙和磷从尿中排出,还能抑制钠和氯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使尿钠和尿量排出增加。 尿niao由肾脏产生的液体。尿呈淡黄色,当尿量少而变浓时,色亦转深。尿的比重介于1.015—1.025,随尿量而变动。尿的酸碱度随食物的性质而变,肉食与荤素杂食的人,尿呈酸性;素食者,尿呈碱性。尿的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正常尿中不含血细胞,也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只含代谢终产物,如尿素、肌酐、马尿酸等。尿中无机盐和水的含量变化不定,受摄入量和排出量平衡的制约。正常人一昼夜所排出的尿约1000~1500毫升。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机体摄入的水量和其它途径排出的水量(由皮肤、肺、肠等)、食物的性质、气温和身体活动状态等多种因素。如饮水多的人,尿量亦多;而在大量出汗或腹泻之后,尿量将减少。一昼夜的尿量少于500毫升称为少尿;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多于2 500毫升为多尿,人体一昼夜至少排尿500毫升,才能把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少于500毫升时,会造成代谢废物在体内积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