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万历野获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万历野获编

一名《野获编》。笔记。明沈德符(1578—1642)撰。三十卷,补遗四卷。德符有《顾曲杂言》已著录。本编为其追忆祖父及父亲所述明代朝野掌故和自己的见闻杂事而成。原本正编二十卷,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续编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七年。以“退耕而言朝士”、“谋野则获”,故名;又编中强半述近事,故冠之“万历”。今本计有一千四百四十条,分为列朝、宫闱、宗藩、公主、勋戚、内监、内阁等四十八类。所载有明一代朝章国故、治乱得失、风土人情,以及学术文化、先辈侠事等,颇为丰富。如内阁原委、词林雅故、词曲技艺、士女谐谑等,无不毕陈,议评平允而考证切实,多资参考。其述谋缢嘉靖帝始末,较正史颇为详尽;记锦衣卫诏狱惨状、翰林权重、万历矿税及河北水利等,多可补《明史》所未详或与之参证;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亦多可采。其“伪画致祸”条所言之情事,即曾被清李玉《一捧雪》传奇有所演饰而采入,《日下旧闻考》采自本书的北京掌故,亦多至数百条。惟多杂果报,鬼神之事。书在当时即已见重,惟原刊本甚鲜,清初即有人别取一章而另为成书,如《敝帚斋丛谈》,即为取本书中谈文艺风俗者,别载旁行而流传开来。原本每卷自为起迄,并未分类,清康熙间钱楫乃分为四十八类,重编为三十卷。德符后人沈振搜辑散编,依钱例成补遗四卷。有清道光七年(1827)姚氏扶荔山房刻本,同治八年(1869)校订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有谢兴尧《元明史料笔记丛刊》点校本。

万历野获编

明代史料笔记。三十卷,补遗四卷。明沈德符著。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景伯、虎臣。明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神宗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自幼随任京官的祖、父居北京,读书之余,习闻当朝时政国典。及长,入国子监。喜与各方人士交游和谈论掌故。万历三十四年(1606)南归家乡途中,始将往日耳闻目睹朝野之事及读书所得,就记忆所及,一一记录,仿欧阳修《归田录》之例,编为此书,凡三十卷。中举后,复为续编十二卷。沈德符精音律,所作诗,风格近于抒写性灵的竟陵、公安派。另著有《清权堂集》等。
《万历野获编》初以抄本传世。明末战乱,原稿散佚过半。清康熙间,桐乡钱枋据朱彝尊抄本,打乱原编顺序,将全部条目以类相从编次,厘定为三十卷四十八门。作者五世孙沈振取此核对诸原目,以为仅得十之六七,于是复汇集诸家抄本,搜得钱氏编本所阙者二百三十余条(其中少数条目与正编有重复),编为补遗八卷(旧刻本将其合编为四卷),方成此书今日之规模。
此书记事共一千四百余条,内容极为丰富。凡朝廷大政、礼仪制度、宫闱秘闻、官场倾轧、科举名目、社会经济、学术文化、习俗技艺、民间传说、方言俚语、释道宗教、少数民族及域外风情等,无不涉及。作者有感于当时史学不振,说:“本朝无国史,以列帝实录为史,已属纰漏。乃太祖实录凡经三修,当时开国功臣,壮猷伟略,稍不为靖难归伏诸公所喜者,俱被剗削。建文帝一朝四年,荡灭无遗,后人搜括捃拾,百千之一二耳。景帝事虽附英宗录中,其政令尚可考见,但曲笔为多。”而大臣之传,亦往往褒贬失实,“以故有志述史者,未免望洋而返”(卷二、卷二五),因而颇有意“讲求掌故,网罗放失,将勒成一家之言”(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其记事,往往可补官修“国史”或正史之阙。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有宫女欲缢死嘉靖帝,事败被杀。《明史·世宗纪》对此仅记:“宫人谋逆伏诛,磔瑞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十分简略。此书卷十八“宫婢肆逆”条,则据所见案牍,备述始末,且列出了参与此事的十六名宫女姓名,录有刑部等衙门处理此案的奏疏,对案中皇后与宫妃间矛盾及株连宫女亲属等情况也作了相当披露。卷十“翰林权重”条,述明初翰林院职掌,亦可与《明史·职官志》相关记载比照而观其制度。其余如卷十一“致仕官”条、补遗卷二“阁臣赐蟒之始”条等不少材料,对了解明代各项制度的来胧去脉均有帮助。
此书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后妃、宗室亲贵、文武大臣,下至僧道术士、优伶妓女,应有尽有,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风气和各阶层的“众生相”。特别是对明中叶以后上层社会的腐败情状作了许多暴露。如卷二四“斗物”条述明宣宗热衷于斗蟋蟀,曾密诏地方官员进蟋蟀千只之事,“一时语云:促织(即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苏州卫中武弁,闻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虏功,得世职者。”卷二“贺唁鸟兽文字”条记嘉靖帝死一狮猫,不胜伤感,竟特制金棺埋葬,并命诸臣作文,为之超度,一官员因善于迎合,很快得到加官晋爵。补遗卷“内府畜豹”条记西苑养一豹,役勇士至二百四十名,岁费二千八百石,占地十顷,岁租七百金。作者感叹道:“举一豹而他物可知矣”,这些皇帝的“宠物”“啗大官之奉,皆民膏血也”。其余如卷二十一“秘方见幸”条记皇帝与大臣们均喜房中术,致淫乐丧生,而无行之人和方士借机进房中秘术以求富贵;卷二三“山人愚妄”条、补遗卷三“名臣一事之失”条记那些“讲学家”、“山人”的无耻行径等,都非官修史书所能见。卷十二“西北水田”、“西北水利”条记河北境内农田水利情况;卷六“陈增之死”条等记万历间矿税之流毒;卷二一“镇抚司刑具”、“昼夜用刑”诸条记官府锦衣卫用刑之酷等,也都真切反映了明代经济、政治方面情况,足资参考。
此书不仅史料丰富,且考证切实。如卷一“建文君出亡”条辨析各种有关传说和伪史;内阁、词林、吏部、科场诸门对明朝各项制度的记载考证,都颇见作者史学功力。故清朱彝尊称其“事有左证,论无偏党。明代野史,未有过焉者”(《静志居诗话》卷一七)。李慈铭更以为“综核有明一代朝章国故及先辈佚事,议论平允,而考证切实,远出《笔尘》、《国榷》、《孤树裒谈》、《双槐岁抄》诸书之上。考明事者以此为渊薮焉”(《爱礼庐日记》上集)。当然,从史书的角度审视,此书也有一些不够严谨处,主要是收入了一些神怪荒诞的传闻。
据说有明刻本(见《书目答问》及李慈铭说),今未见。入清后,此书一度遭禁毁。较通行的旧刻本有道光七年(1827)姚祖恩刻扶荔山房本和同治八年(1869)姚氏重印校订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之断句排印,收入《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万历野获编

书名。明沈德符著。沈德符(1578—1642),字虎臣,又字景伯、景倩。浙江秀水 (今嘉兴) 人。屡试不第,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 方才中举,遂绝意仕进,以著述为志。该书于万历三十四、五年写成初稿30卷,十余年后又作补遗若干条。所记多为明代史事,尤于后期为详。凡宫廷大事、政治经济、学术文化、行政刑法以及北京的掌故轶闻、伪书伪史的考辨均有涉及。作者自幼居于北京,朝野之事皆得耳闻目睹,而不取材故籍。其中痛斥捏造建文帝出亡原因的伪作,“真可骇恨” (卷21),激愤溢于言表; 感慨在抵抗乜先,保卫北京中立有大功却被陷害致死的于谦、范广为“千古奇冤” (卷1),爱憎跃然纸上。另外,关于河北境内水利的发展,锦衣卫诏狱的惨毒,镇抚司特制刑具的残酷,万历年间矿税的流毒,多为十分有用的第一手材料,常为以后史书所采择。但书中有迷信、怪异,因果报应的许多描写,是其消极一面。此书写成后未能付梓,主要靠抄本流传,《四库全书》也没有著录。《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仅著其为8卷,可见清初流传已非全本。康熙三十九年 (1700),钱枋重为整理分类,将其编定为30卷48门,约得原稿十之六七,以后刊本皆取此形式。后沈德符五世孙沈振又搜得遗稿二百三十余条,编为《补遗》8卷。道光七年 (1827),继有姚氏抉荔山房刊本,此书加入 《补遣》4卷,记事共计1400余条,为当时最流行的本子。1959年中华书局即以此本为底本,并参照多种清抄本校补,出版标点排印本。

万历野获编

书名。明沈德符撰。三十卷,补遗四卷。明代著名笔记之一。作者乃万历时人,从小居住北京,“孩时即闻朝家事”,中年时仿欧阳修《归田录》,把早年从祖、父处听来的朝章故事,加之其他见闻,随录成篇,撰成本书。上自朝廷典章制度、治乱兴衰,下至山川风物及至文人学士之琐事逸闻,多有记载。对史学及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卷十四至卷十六专记“科场”,共收录各类见闻九十八条,又补遗卷二中亦收录十二条,涉及明代科举考试中的各方面内容。如“考官序次”、“乡试取士滥额”、“京闱冒籍”、“出题有他意”、“阁试”、“乡会试并举”、“外戚科目”、“复试”、“土舍科目”、“宗室应试之始”、“场题犯讳”等,从不同方面展示了明代科举考试的真实情况。一些内容为官书所未载,史料价值颇高。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必备的参考书之一。有中华书局1959年2月排印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