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嵩阳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在嵩山南麓,登封县城北约三公里处。书院东西山岭环抱,溪水淙淙;南面为开阔的沃田。站在嵩阳书院门口,可仰望嵩岳诸峰,俯瞰登封城全景。书院内有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先贤殿、丽泽堂、藏书楼等建筑。 108 嵩阳书院原址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太室山下。初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所建嵩阳寺。五代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至道三年(997)赐名太室书院。景祐二年(1035)更名嵩阳书院。宋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年间重建。院内有我国最大最古老的柏树,已历二千余年。 嵩阳书院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北魏时始建嵩阳寺,隋代改为嵩阳观。五代后唐时,进士庞式曾在此聚徒讲学;后周时改设“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赐“太室书院”匾额及印本九经等书。景祐二年 (1035年) 重修,改名“嵩阳书院”,并赐学田一顷,以供膳食。设山长,生员多时曾达数百人。程颢、程颐曾先后讲学于此。金、元时废。清代又多次重修或扩建。 嵩阳书院位于城北2.5公里。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原名嵩阳寺,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时名太乙书院,宋初名太室书院,后改今名。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院内有古柏三株,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游嵩山时,见三柏高大茂盛,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柏明末毁于火,今仅存两株。大将军柏树干周长约6米,二将军柏周长近15米,被封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树木之一。院外西南隅立有“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约8米,为嵩山最大石碑,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宰相李林甫撰文,书法家徐浩所书,笔法遒劲,姿态横生,为唐隶之佳作。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东峰太室山。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 (公元484年),原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改名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年间改称太室书院,仁宗景佑二年 (公元1035年) 更名嵩阳书院。宋朝四书院之一。南宋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院内曾有3株古柏。相传西汉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武帝巡游嵩岳,见三柏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二将军柏明末毁于火,尚存两株。被封迄今已2000多年,大将军柏围长约6米,二将军柏围长近15米,苍劲刚毅,枝虬叶茂,蔚为壮观。院门前立有“大唐嵩阳观经圣德感应颂碑”。此碑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高约9米,宽2米,隶书端庄工整,笔法俊逸遒劲,为唐隶中之佳品,北宋学者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 嵩阳书院中国古建筑。位于河南省登封城北嵩山南麓太室山。初名太乙书院、太室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易名太乙书院,宋至道三年(997)赐名为太宝书院,有学生100人之多,人称最盛。宋景祐二年(1035)改为现名。宋代程颢、程颐、司马光等曾在此讲学,后书院被焚,清康熙年间陆续修建,民国时期,又被破坏不堪。书院建筑中轴对称,主体建筑5进,两侧配以厢房,有房舍近100间,主要建筑有先圣殿、讲堂、道德祠、藏书楼等。院外西南角有唐天宝三年(744)立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碑高8 m,下部为方座,四周浮雕鬼类饰物10尊,座表面刻有狮子、仙童等,体现了盛唐风格。 嵩阳书院宋初著名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北魏孝文帝建嵩阳寺,隋改为嵩阳观,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1035年)正式定名为嵩阳书院,并赐田一顷,设院长,师生数百人。宋儒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志》序中有:“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间与群弟子讲学地方也。”南宋院毁,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