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川贝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川贝母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润肺化痰止咳药。出《滇南本草》。见《肘后备急方》。又名贝母、空草、苦花、苦菜、勤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棱砂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鳞茎。夏、秋两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生用。主产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等地。苦、甘,凉。入肺经。功能润肺止咳,化痰散结。《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主治:❶肺虚久咳,虚劳咳嗽,与沙参、天门冬、麦冬配伍。 川贝母tendrilleaf fritillaryFritillaria cirrhosaDon.,又称贝母。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印度、锡金、尼泊尔也有分布。生于3 000~4 000 m的山坡。株高20~45 cm。地下具鳞茎,由3~4枚肉质鳞片组成。叶线状披针形,先端微卷曲;最下部叶对生,最上部叶轮生,其间有互生或对生。花单生顶端,钟状,花被片6,两轮,绿黄色,基部有蜜腺。蒴果卵圆形。花果期4~6月。鳞茎含贝母素,可入药,性微寒、味苦甘,主治虚劳久咳等症。用种子或鳞茎繁殖。 川贝母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简称川贝。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统称贝母。《本草纲目拾遗》 始分川、浙贝母。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商品分松贝、青贝、炉贝。暗紫贝母是松贝的主流品种,主产于阿坝州,为川贝中之优品,药材外观呈圆锥形或近心形,高3毫米~8毫米,直径3毫米~9毫米,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顶端尖而闭口,大瓣紧抱住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卷叶贝母,又名青贝,生于海拔3500米~4000米的草地,主产于甘孜州的甘孜、康定,雅安地区的芦山、宝兴,凉山州的木里、布拖、美姑、昭觉,广元市的青川,绵阳市的平武; 药材外观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4毫米~14毫米,直径4毫米~16毫米,外表白色或浅黄棕色,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甘肃贝母,亦为青贝之一,生于海拔2800米~4400米的灌木丛或石岩边,主产于甘孜州的甘孜、康定,阿坝州的茂汶、小金,雅安地区的芦山、宝兴,广元市的青川,绵阳市的平武; 药材外观呈圆锥形、心脏形或卵圆形,高4毫米~14毫米,直径4毫米~16毫米,外表白色或浅黄棕色,两瓣鳞叶大小不等,顶端开口。梭砂贝母,又名炉贝,生于海拔3000米~4600米的流砂滩上的岩石缝隙中,主产于甘孜州的石渠、邓柯、德格、白玉、理塘、甘孜、色达,阿坝州小金,雅安地区的芦山; 药材外观呈棱状圆锥形或椭圆形,两瓣鳞叶大小相近,顶端多开口,颗粒大是其特征。1950年全省产量22吨,现年产上百吨; 甘孜州约占全省产量的50%,阿坝州约占20%。60年代开始进行种植研究,1977年试行推广,现已种植近1000亩。药用成分为多种生物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