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工业区位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工业区位论gongye quweilun

德国经济学家A·韦勃创立的关于工业分布的学说。他在对当时德国以煤炭生产为中心的鲁尔工业区作了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于1909年发表的《区位原理》一书的第一部分《工业区位》中提出关于工业区位的学说。韦勃在其工业区位理论研究时,首先提出若干前提:研究的地域单元是一个孤立的国家和地区,在这里土地、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国民属性都是完全一致的,是一个均质区域;所考虑的只是一种产品的生产布局;原料产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且这些点是已知的;消费地分布在特定地点,并且这个点是已知的;劳动力的工资分布是已知的,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运费与重量乘距离之积成正比,即TP=kwd,其中TP表示运费,K为常数。表示固定的运费率,W为运输货物重量,d为距离。为了阐明其观点,韦勃提出广布原料、特定原料、失重原料、纯原料和原料指数的概念。他认为原料指数大于1为原料指向,原料指数小于1为市场指向,原料指数等于1为可以灵活布局的工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工业最优区就是生产费用最低的点。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有运费因子、劳动力因子、集聚因子,其中运费为工业区位的基本因素,劳动力因素和集聚因素可使最低运费点产生第一、第二次变形。韦勃寻找最低运费点主要借助于几何图,他把连接原料地、市场、工厂企业的直线构成的几何图形称为区位图形。他根据原料地和市场的不同组合情况分别提出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构成的区位图形,一个市场与两种原料构成的区位三角形。认为工厂应位于区位三角形内,具体位置可借助三角函数、微分方程求得。对于一个市场和多种原料的情形,韦勃是用区位多边形解决问题的,因为一个多形边可分解为若干个区位三角形。对于更复杂的情形是借助一个叫范力农架的实物模型解决的。从运费角度看,影响区位的有两个因素,即特定原料的失重程度和遍在原料的参用程度。韦勃认为如果某个位置劳动力费用低,劳动力节省的费用大于离开最小运费点所追加的运费时,工厂位置由劳动力定位。关于向劳动力工资低的区位移动,是借助于运费等值圈(环绕市场和原料地所作运费相等的圈)、等费线(区位图形上总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和临界等费线(劳动力节约费用与追加运费相等的点的连线)阐明的。如果劳动力工资低的点在临界等费线内,说明追加的运费小于劳动力节省的费用,工厂布置在劳动力低的点有利;反之,如果劳动力费用低的点在临界等费线之外,表示追加的运费大于劳动力节省的费用,工厂区位不应偏离最小运费点。当某处的集聚利益大于追加的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时,则工厂区位将由集聚利益定位。由于韦勃工业区位是以最低生产成本确定的,它的理论称为最低成本学派。
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对韦勃的工业区位论做了进一步修正。他认为运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装卸费,另一部分为线路运行费。他通过使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销售于一个市场的最小费用模式提出终端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观点。认为港口和铁路枢纽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企业建于此将减少装卸倒运费。
韦勃首次把工业区位作为一个经济理论提出来,比前人提出更多的值得注意的问题,他提出的“投资少、效益高”的思想、利用计量方法推导自然、技术因子的效益等,以及在具体问题上抽象出运费、劳动力、集聚三个因子。形成系统的区位理论。这种抽象和演绎方法对从事个别工厂企业的区位研究,对地理科学的区位分析,都值得参考借鉴。但他避开最大限度的利润已是工业区位趋向的原动力,而且没有看到大工业区位因子已相应发生变化,他的理论是以抽象的、孤立的静态分析为着眼点,与现实尚有一定距离。他认为工业区位规律是不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而改变的,企图从纯经济角度建立适合于各工业部门区位的纯理论。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创立的工业布局理论。其要点是:工业区位决定于影响生产成本的运费、劳力和集聚三因素,其中运费因素是基本的。据此,韦伯分析了运费因素的三个指向,即原料指向、动力指向和市场指向。在这三个指向的共同作用下,运费最省的点分布在一个三角形区域内。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