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理学gongye dilixue
经济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分布规律及其发展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❶工业企业的合理区位。主要介绍和评价西方若干工业区位理论。包括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A·韦勃提出的 《工业区位论》,他将最低成本作为区位理论追求的目标,影响区位的因素有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和集聚因子。在寻求最低运费的过程,他使用了区位三角形、区位多边形等区位图形。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对韦勃的工业区位理论作了修正,他用运费结构分析了 一种原料、一种产品、一个销售市场的生产企业的最小费用模型,他认为终端的区位优于中间区位、港口、铁路枢纽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此外,还有A·廖什的《经济区位论》、M·L·格林胡特的《工厂选址的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工厂合理区位的选择问题。
❷企业的合理规模问题。工业企业根据其产值、固定资产设备、职工人数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多种类型。一般讲,企业扩大规模可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但企业规模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不仅会带来管理混乱而使效益下降,而且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所以合理规模的研究就成为工业地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❸区域工业结构。包括主导部门或专业化部门的选择,配套部门的确定,以及确定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工业部门的最优组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❹企业关联。工业企业之间通过投入产出的技术经济联系彼此存在一定依从关系,包括垂直联系、聚合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❺区域生产优势和远景规模预测。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各种生产的选择性和限制性各不相同,各种生产都有最适宜的发展地区。一个地区工业发展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经济优势,建立最佳的工业结构,并根据此预测未来的发展规模。总之,工业地理既研究各工业企业或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合理布局问题,也研究地区工业的优化结构和战略预测问题。
早期的工业地理学只限于个别工厂企业分布的研究,并把工业类型的历史演变和自然环境的作用放在显著地位,把自然原料和自然动力资源看作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20世纪初开始注重工业区位理论和模型的应用。6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的计量革命和电子计算机应用,各种成本分析和模型预测迅速发展。但到60年代末,行为学派盛行,传统区位论受到抨击。工业区的探讨由先前的致力于寻找最优化的抽象模型转向由决策者的偏好、性格、气质、知识去选择满意的工业区位。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工业地理学中又出现了梯度理论、点轴理论、中心城市理论等工业布局理论。70年代以来,工业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专题: 第一种专题是集中注意区位的决策过程。常用调查方法研究企业对区位选择的各种考虑以及如何作出这样的选择。第二种专题侧重于在区位决策和一般工业活动的空间结构中强调工业组合的作用。但是工业布局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工业企业或部门受各种制约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即便是相同一个工业企业和部门,不同的技术装备对各种因素的要求也不同。原料采掘工业比加工工业对自然环境依赖大,电力工业对燃料、有色冶金对电力、纺织工业对湿度都有特殊要求。但是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这种依赖性也在变化。有的工业由能源定位,有的工业由原料定位,有的工业趋向市场,有的集中在技术力量雄厚的科学城,有的趋向航空港,形成临空型工业。这些都是工业布局的新课题。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既是技术可能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统一,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一个地区的企业和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经济方面的联系,因而出现 “团组布局” 和 “群体布局”的趋势,这也成为工业布局的重要课题之一。
自区位理论引入工业地理学以来,地理学家对工业发展和规划问题发生了兴趣。但各国规划的目标不同。发达国家重点放在防止老工业区衰退以及防止因大城市工业推向外围所引起的城市中心衰落。发展中国家注意力则集中在资源有限、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刺激国内工业发展方面。
经济地理分支学科。研究工业生产地域分布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工业在区域内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及其形成发展条件,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地区间经济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