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制度wage system农业企业按照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贡献大小,以货币或实物形式进行消费品分配的一种办法或规定。工资制度的内容包括职工的等级工资制、工资形式及奖金与津贴。工资制度的合理与否对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工人的工资一般由劳资双方或由代表双方的协会谈判决定,政府不加干预。也有一些国家只规定最低工资标准。因此,高低工资之间的浮动幅度较大,主要决定于劳动市场在不同农事季节的劳动力供需状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情况等因素。工资的支付形式,长期工多数实行月薪制,临时性的季节工则多数实行小时工资,对一些便于实行计件的作业则实行计件工资。 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企业,主要有集体农业企业和国营农业企业。中国自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在集体农业企业内部实行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国营农场内部也出现了家庭农场的组织形式。在集体农业企业,除个别收入较高,积累较多的实行工资制外,绝大多数实行大包干分配制,少数实行工分制。在国营农业企业由于实行以家庭或小组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工资支付形式多种多样,但等级工资制仍为国营农业企业各种工资支付形式的基础。 等级工资制 是按照不同行业和工种的劳动繁重程度、技术复杂程度、劳动条件,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分别规定各个工种的技术等级及工资标准,然后按照各级工人的劳动时间领取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农业企业中各种各样的工资支付形式都是等级工资制的扩展和延伸。等级工资制是由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和工资标准三个部分组成。❶技术等级标准。是根据各产业、工种的技术复杂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责任大小,规定各等级的技术要求(即工人为完成各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它既是衡量农业工人掌握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尺度,也是考核工人晋级的标准。 ❷工资等级表。包括工资等级、工资等级系数和级差三项。工资等级的多少是根据工种确定的,不同工种的工资等级数目有多有少;凡是技术复杂,劳动繁重程度的差别较大的工种,工资等级数就多一些,反之则少。工资等级系数是指某个等级工资额与第一级(最低级)工资额之比值。它是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倍数。工资级差是以相邻两级工资额增加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可用相邻两级工资额相差的绝对数来表示。 ❸工资标准。亦称“工资率”,是规定在一定工作时间内(一月、一天、一小时)各个工资等级的基本工资额,用以反映工资水平。国家通常只规定各级的月工资额,故称“等级月薪制”。企业可根据月工资额折算出日或小时工资额。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日数计算工资,称为“月薪日计”。一般是先确定一级工(起点级)的工资标准,再以它乘工资等级系数求出其余各级的工资标准。确定一级工的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是:工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同时统筹兼顾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避免悬殊过大; 还要兼顾各行业、各工种的不同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 工资标准相应高一些。 工资形式 亦称“工资支付形式”。国营农业企业的工资形式主要有: ❶计时工资。即等级工资。是根据职工的不同工资等级和工作日数来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它适用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不便以件数或产量计算工资的工作项目中实行。实行这种支付形式,职工的工资收入决定于工资级别和工作时间, 而与工作效率、劳动成果不发生直接联系, 容易出现出勤不出力的现象, 往往需要辅以必要的奖金制度, 对劳动好、贡献大的职工, 在各生产阶段或年终, 发给一定数量奖金。故又称为“基本工资加奖励”。 ❷计件工资。是根据劳动者所完成的作业数量或产品产量, 乘以事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因为计件单价是根据计时工资额计算出来的。因此, 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其计算公式为: 计件工资适于在那些生产条件比较稳定、便于计算工作数量、产品产量和容易检查质量的生产部门或作业项目中实行。计件工资又可分为个人计件和集体计件制两种。凡是个人能单独完成的, 并且容易计算工作量或产量的工作项目, 可实行个人计件制; 那些必须由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作业项目或生产项目, 则采用集体计件制。例如水稻插秧作业, 可按完成插秧面积计算工资, 但该项作业必须由拔秧、运秧、插秧等分工协作方能完成, 可采用集体计件, 算出集体的工资总额, 然后,按照组内每个工人的劳动效率进行分配。实行计件工资要求企业有完整、准确的原始记录, 有合理的劳动定额, 有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所以, 实行计件工资不仅能促进职工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且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此外, 中国农业企业还采用以下工资形式: ❶作业工资与产量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形式。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劳动投入不能直接表现为产品产量的特点, 以致凡是作业性的计件工资就不能同产品产量直接挂钩,容易产生忽视产量的倾向。针对此种情况, 可实行作业工资与产量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形式。其要点是: 根据上级核定的工资总额把职工的等级工资分为两部分。工资的80%作为作业工资, 根据工作性质,采取计时、计件或评工记分等形式, 按月支付; 其余20%到年终结合产量完成情况和贡献大小, 决定补发或扣发。这种方法有利于调动职工关心作业数量和提高产量的积极性。 ❷产量工资形式。是按照单位产品的工资单价乘以实际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计算方法为: 产量工资额=实际产量×单位产品的工资单价单位产品的工资单价是根据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含量测定的。产量工资, 实质是一种按产品产量计算报酬的计件工资形式, 可把职工的工资收入与产量紧密联系起来, 有利于调动职工提高产量的积极性。 ❸按利计酬的工资形式,主要用于蔬菜和瓜果等质量差价、季节差价较大的产品生产上。它是根据各种产品的利润计划, 由职工承包生产, 超减计划利润, 则按比例增减职工的工资收入。这种计酬形式不仅与产品产量、质量相联系, 而且同产品成本、上市季节相联系; 职工的工资收入不仅决定于生产技术,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经营才能, 即根据季节和市场情况安排不同品种的瓜菜生产。 奖金与津贴 奖金是一种超额劳动的报酬, 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国营农业企业, 奖金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奖金的发放时期分,有阶段奖、年终奖; 按发放奖金的目的分, 有节约奖、质量奖、技术革新奖、安全奖; 按发放的对象分有集体奖、个人奖等。企业发给奖金必须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超额劳动的计量方法, 并辅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方可起到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的作用。奖金来源一般是从企业利润总额或超计划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 使职工所得的奖金同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起来。 津贴, 是对特殊条件下工作的职工所支付的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的一种补偿。国营农业企业的津贴主要有: ❶补偿劳动消耗的津贴。如夜班津贴、野外放牧津贴等; ❷由于劳动条件差而设立的保健津贴。如对高温、高空、井下、粉尘及有毒条件下工作的职工发给岗位作业津贴; ❸保障职工生活而设立的津贴。如取暖津贴、物价补贴。当职工工作地区、工作岗位及工作条件发生变化时, 上述各种津贴亦相应变动。 工资改革 社会主义企业职工的工资制度, 不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且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原有的不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工资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农业企业工资改革的原则是:根据农业生产各部门的生产特点,同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改革; 要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 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职工收入; 职工的工资收入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个人的劳动成果联系起来, 做到责任最明确, 利益最直接, 方法最简便; 允许职工收入有适当差距, 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按劳分配原则。 工资制度关于工资等级、标准、形式、取得、调整等各项规定的总称。主要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类型。中国从1956年起,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工资制度,采取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和工资加奖励等形式。但现行工资制度等级很多,标准较乱,正处于改革之中。 工资制度对企业事业单位里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劳动报酬的支付方法和原则。工资制度是一个较宽泛的范畴,包括各种工作和职务的工资等级、工资形式、工资标准、资金津贴制度以及一些关于工资问题的政策性规定,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是一种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合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劳动报酬的工资制度,它是在旧中国不合理的工资制度以及解放区供给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是在逐步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从一般性的角度来说,合理的工资制度对于劳动技能的提高、对于创造性积极性的发挥、以及对于生产发展的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当前的工资制度,就成了一种当务之急。当工资制度真正成为合理地准确地反映职工劳动所付出的数量与质量时,它才能在国民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诸方面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