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巫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7 巫舞一种娱神舞蹈。巫舞是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在古代巫与舞名同源,是研究舞蹈起源的一个重要根据。在周朝巫舞盛行于楚国。屈原的《九歌》就是根据巫舞整理加工而成的。《九歌》共十一篇,一、“东皇太乙”,二、“云中君”,三、“湘君、湘夫人”,四、“东君” (太阳神),五、“河伯”,六、“山鬼”,七、“大司命”,八、“少司命”,九、“国殇”,十、“送神曲”。这是一组优美的色彩绚丽的歌舞,至今在许多地区,如东北地区流行的腰铃、单鼓 (太平鼓) 就是巫舞的遗留。 巫舞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巫觋以卜筮、巫词、咒语以及歌舞等手段制造气氛,沟通人神之间的 “联系”。其中尤以舞蹈为重要的手段。《周官·司巫》载: “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屈原的《九歌》也是巫觋祀神的歌舞。师公舞、萨满舞等以及寺庙舞蹈,都属巫舞。巫舞一般动作比较硬直,多棱角,幅度大,带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在漫长的岁月中,巫舞在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艺术上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巫舞古代进行巫术活动时用以娱神的舞蹈。巫产生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已有专业的巫觋,一般均为男性,只有在求雨时才有女巫跳舞雩,甲骨文中有 “多老舞”记载,多老即巫觋之名。商代的统治是以神权为基础的,事无大小,都要占卜问神,商王有时也亲自作舞祭祀占卜,“天台槃隶”,“王其羽舞”,因此巫术盛行。殷商时期,巫觋的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指导君王的行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随着社会的发展巫舞不仅娱神,同时也逐渐成了娱人的舞蹈。“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尚书·伊训》),并将巫风与淫风,乱风并列,作为应戒除的三风之一。巫舞在后世逐渐发展,晋时女巫陈珠与章丹,装束华丽,善长歌舞,她们的巫舞有轻盈的舞步,有回旋与翻身飞舞的动作,舞姿彼此配合,情感相互交流,还杂有杂技性的表演——挑盘。她们的舞姿除表演时有点神秘气氛外,与当时的“女乐”表演没有什么不同(《晋书·夏统传》)。 巫舞朝鲜族巫人主要是以歌舞手段行巫来谋生,巫舞即女巫行巫时跳的舞蹈,在驱魔治病和祈神赐福等祭祀活动中进行。
巫人行巫带有迷信色彩,但其中的舞蹈部分艺术价值不可低估。不少专业工作者取巫舞之精华,制作了一批健康新颖的舞蹈节目。 巫舞巫术活动中的舞蹈。巫舞以歌舞娱神为主体。伴随在巫术活动中,有巫词、咒语和特殊的仪式。舞蹈特点是盘旋跳跃,肃穆神秘,动作多棱角,幅度大。巫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1)祈福求神,如求丰收、求子嗣、求福禄、求雨、求平安等,以舞娱神,以达到祈祷目的实现。(2)酬神还愿,如庆丰收、庆太平等,以舞谢神,求得神灵的欢悦;(3)超度亡灵,如以舞祈祷亡灵解脱的丧葬舞蹈等。有的巫舞受仪式的限制,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趋于程式化,如祈雨的巫舞;有的巫舞侧重即兴发挥,自由表现,展现神人合一的境界,如民间驱疫逐鬼的“跳大神”。巫舞具有较浓厚的神秘色彩。现存的少数民族舞蹈中有不少巫舞,如壮族的 “师公舞”、满族的 “萨满舞”、纳西族的 “车巴舞” 等。古代舞蹈中也有不少巫舞,如周代有庆祝丰收报谢神祇的“腊祭”,是每年阴历十二月举行的全国性祭祀活动,“腊祭”中要表演特殊的舞蹈,如《兵舞》《帗舞》等。商代甲骨文记载,当时有专门祈雨的官方巫舞。春秋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九歌》记载了当时巫风盛行的 楚国巫舞的表演情况。巫舞对我国古代舞蹈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巫舞古代舞蹈。“湘沅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不仅考证了上述湘沅民俗民风,还特别指出此俗“楚国南郢之邑”更为盛行。巫舞属宗教祭祀舞蹈。巫教的巫师行送鬼神、镇妖魔之类法事,其所主持的冲傩等活动动作剧烈,舞蹈性强,故称巫舞。清道光《永明县志》 中对巫舞表演时的情景作了详细描述: “每岁秋……神出巡,巡之日,巫师前导,舁神者十数人,跳鼓者十数人……已而跳小鼓者起而跳,已而跳大鼓者起而跳,巫师亦随之而跳,或超跃,或偃偻,忽后忽先,忽左忽右,忽离忽即,忽纵忽横,忽双忽单,忽急忽缓,人声,鼓声,笙声,笛声,锣声,爆竹声,巫师唱迎神曲声,跳鼓者瑶歌声,沿街塞巷喧闹声,拉杂莫辨”。 巫舞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有4000余年历史。流传于全国各地各民族中,有“萨满舞”、“端公舞”、“巫党舞”、“师公舞”等10余种不同称谓。一般由巫师1人表演,也有2~6人以上表演的。其形式内容可分3种:❶祈神降福、降雨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