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2 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及古国名。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据传巴人起源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后扩展到川东。西周初受封建巴子国。秦灭巴后于此置巴郡。川境内巴人称板楯蛮,南移湘西的巴人与当地“槃瓠蛮”统称武陵蛮。东汉至两晋南北朝时对移至鄂东的巴人分别称江夏蛮、五水蛮。 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世本·姓氏篇》对巴氏首领廪君在夷城为君,其余四姓 (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臣之”的叙述,反映了当时五姓部落联盟的形成。巴人在先秦时期的活动区域包括川东、鄂西和陕西汉中一带。廪君所居的夷城,在清江上游距今湖北恩施县不远处。巴人势力在商代以后得到发展,并与中原地区有了交往。《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此次参加伐纣的巴,很可能是在彭水立国的巴。周朝建立后,巴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巴国。春秋初期,巴国曾与楚国联合围困鄾国(今河南邓县南)攻打邓国 (今河南邓县),后又与楚抗争,被楚国大败于津(故地在今湖北省枝江县)。此后,巴人周旋于秦、楚两大国之间,控制了由长江中游通往上游的枢纽,其政治中心也向今重庆地区发展,形成了与蜀在今四川地区东西相对峙的局面。巴国在春秋中期发展到了最盛时期,兵锋所指北达邓,南涉沅、澧,并且与蜀国在西南相抗衡。战国时期,巴国渐为楚、秦蚕食。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秦灭巴,置郡,“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此时的巴入与巴境内各族大都成了华夏族重要来源。也有相当多的巴人及巴国其他族人仍在西南、中南地区继续发展。巴人信奉白虎,器物多以虎纹为饰。有人祭风俗,人死后用船棺埋葬。铜剑、铜钺及铜矛是他的重要武器。 巴中国古代民族。商至南北朝时,活动在川东、鄂西地区。 巴压强的单位(现已不用)。符号为bar。1巴相当于每平方厘米受到106达因的压力。1巴=105帕=0.1兆帕=9.986923标准大气压。毫巴(10-3巴)在气象学中用于测量大气压强。 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名,政权名。相传起源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内),最早称王的酋长为廪君,故又称廪君蛮。主要分布在今鄂西、川东一带,势力不断发展。参加过武王伐纣,后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政权,称巴子国。春秋至战国时期,与楚、邓、庸、蜀等国交往频繁,对巴地的开发作出了很大贡献。前316年,秦灭巴,在当地设置巴郡。汉代,分化很快,部分与汉、濮融合,部分迁居他处。南移到湘西的与当地人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东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作五水蛮。有说在湘西,鄂西的一部分与今土家族有渊源关系。此外,巴又为藏、纳西等族对普米族的称呼。巴人信奉白虎,有人祭风俗,死后用船棺埋葬。善制铜器,有铜剑、铜釜等。乐器有錞于、编钟。所制器物轻而薄,上面常有虎纹。 巴❶中国古族名及古国名。主要分布在今鄂西、川东等地。相传最早居武落钟离山(在今湖北长阳县)一带, 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西扩展到川东。曾参加武王伐纣,封为子国,称巴子国。春秋时与楚、邓等国交往频繁,对巴地的开发有很大贡献。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灭巴于其地置巴郡。巴人在川境的部分,有人认为即板楯蛮,南移到湘西的与“槃瓠蛮”杂处,被统称为武陵蛮。先后移到今鄂东的,东汉时称江夏蛮。两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一说巴人在鄂西、湘西的一部分, 土家族与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巴压强单位。符号bar。不属于国际单位制,但气象观测方面仍常使用。现在使用的巴的定义是“1m2面积上受到100000N的压力”(是1911年提出的巴的106倍)。1bar=1×105Pa=0.986923atm=750.062mmHg。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