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尔什维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布尔什维克Buershiweike,Большевик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形成的拥护列宁的多数派政党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898年成立后,尚未制订出党章和党纲,党的组织也不够成熟。列宁在“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和在国外出版《火星报》的活动为进一步建党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03年7月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就党纲、党章问题展开争论。由于列宁的坚持,党纲中写入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讨论党章时,在入党条件问题上出现尖锐分歧。列宁主张凡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参加党内某一组织者,皆可成为党员。以马尔托夫为首的一些人反对把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作为入党条件。结果大会通过了马尔托夫的条文。但在选举党中央委员会和党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时,拥护列宁的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派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从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领导下,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进行争取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拉格代表会议上把孟什维克开除出党。布尔什维克成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1918年3月根据列宁建议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易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改名为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Buershiweikeδοπbщеβnк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拥护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派别。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制定党纲党章。会上争论激烈。在列宁的坚持下,党纲中写入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讨论党章时,列宁的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组织的主张,因以马尔托夫为首的一些人反对而未被采纳。在选举党中央委员会和党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时,拥护列宁的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派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又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1912年,在列宁的主持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拉格代表会议上把孟什维克开除出党。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建议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改称“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在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孟什维克逐渐发展成代表小资产阶级思潮的机会主义派别,反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被镇压消灭。 布尔什维克俄文Большсвик的音译。意即多数派。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央领导机关成员中占多数,故名。1912年成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918年改称俄共(布),1925年更名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机关刊物。1927年10月24日创办于上海。1932年7月停刊。共出52期。 布尔什维克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2次代表大会,在制定党纲、党章和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时与会代表发生分歧,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占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俄文多数派之意)。1917年4月,为区别被开除出党的孟什维克另立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7次代表大会正式使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名称。1918年3月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5月联共(布)十九大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一词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被广泛使用,意为马克思主义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