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希波克拉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XipokeladiHippocrates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生于希腊柯斯(Cos)岛。从事动物解剖并推论到人体,虽有不少错误,但多数是科学的。把人体看作是个整体,强调预防和卫生,对病实施整体疗法。认为人体存在着4种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如果这些体液的正常水准不能保持,就会生病,并认为人的“气质”取决于何种体液占优势。据此,把人体气质分为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镇静型)、胆汁质(兴奋型)和忧郁质(抑制型)4种。不同的气质,表现不同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认为不同体质易患不同的疾病,而且观察到某种体质或疾病有遗传性。当体内外某种因素引起体液失常时,体内就会产生“病态物质”;治病就是调动体内的“自然疗能”,排除这种“病态物质”。所以凡能调动“自然疗能”的医疗方法,如强壮疗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精神疗法、空气疗法以及沐浴、按摩等都广为采用,而药物疗法的目的主要也是促进“病态物质”的排除、调整体液的平衡。公元前3世纪初期,一些学者编辑出版了《希波克拉底文集》(Corpus Hippocraticum),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希氏及其学派创造了高度发展的西方古代医学文明,使医学脱离了宗教迷信,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希波克拉底约前460—前377Hippocrates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观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黑胆四种体液组成。在论述疾病、病人、医师时,认为疾病是一种自然过程,医师是科学家。反对巫术和宗教观念。主张在治疗上必须注意病人的个性特点、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主张运动、注意饮食疗法。但不忽视药物治疗。其观点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7年Hippocrates“西医之父”、西方医德的奠基人。出身于希腊科斯岛,早年随父学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治病救人,拒绝担任宫廷医生。他把古希腊元素论思想应用到医学领域,创立了“体液学说”。并把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认识,使医学逐渐摆脱迷信的束缚。他的主要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不仅是研究古希腊医学的主要典籍,而且有不少篇章论述了医德问题,其中《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代表作。《誓言》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医德规范,对后人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全文如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