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带经堂诗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带经堂诗话诗论。清王士祯(1634—1711)撰。三十卷。士祯有《带经堂集》已著录。此编系清张宗柟辑录王士祯散见于各书之论诗文字而成。分八门,六十四类,总一千六百余条。王氏论诗,标举“神韵”之说,提倡写诗要“兴会超妙”,“兴会神到”,于清淡平远、朦胧含蓄之中,有不尽之言外之意。故王氏极力推崇王维、孟浩然等人之山水田园诗。此论是对司空图、严羽、胡应麟等人所倡导之“神韵”说的继承、发展与系统化。在清代诗坛有较大影响。唯此编门类繁多,失之杂乱、琐碎,选文亦欠精审,谬误、糟粕一并选入,重复录入现象亦间有发生。有乾隆间刻本,同治十二年(1873)广州藏脩堂重刻本,一九六三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诗话。三十一卷。清王士禛撰。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两年后赴扬州推官任。后升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诗为一代宗匠,领袖清初诗坛数十年,与朱彝尊并称为“朱王”。《四库提要》称“其声望奔走天下,凡刊刻诗集,无不称渔洋山人评点者,无不冠以渔洋山人序者”。终生勤谨好学,著作丰富,有《带经堂集》九十二卷,又删定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张宗柟辑其论诗语为《带经堂诗话》,合卷首凡三十一卷。 带经堂诗话清王士祯撰,张宗柟编纂。三十卷,计分八门六十四类,1600余条。士祯论诗,标举“神韵”,提倡“兴会超妙”、“兴会神到”,要求笔调清幽淡雅、含蓄。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戴鸿森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三十卷。清王士祯 (1634—1711)著。生平详见《带经堂集》辞目。张宗楠(1704—1765)纂集。张宗楠,字汝栋,别号含广。浙江海盐人。其家为海盐世族,即所谓涉园张氏。张宗楠曾多次参加省试,屡荐不中,遂无意于功名,遁居林下,以读书著作为乐。其所作诗文除词外,当时即多散佚不存。张宗楠崇拜王士祯,尝梦见士祯并与之接谈,后来在许昂霄建议下纂集《带经堂诗话》。他认为王士祯原已行世的《渔洋诗话》未尽精蕴,遂广泛搜罗王士祯著作中有关论诗的文字,如《池北偶谈》之类二十余种,兼及轶事、史论等。同时,又择取士祯前后诸大家绪论与之互相发明,间有疑义,则与其兄弟及许昂霄等讨论剖析。几经寒暑,凡三易其稿而成此书。名之为《带经堂诗话》,与《渔洋诗话》以示区别。《带经堂诗话》较全面地反映了王士祯的论诗主张,阐述了他的“神韵说”理论。张宗楠自序谓,意在启前贤之鐍,作后学之津梁。全书共二千余条,每条下均注明出处。分类汇钞,以门类为经,以年代为纬。前列自序、纂例、汇纂书目。卷首为御笔、应制。以下分为八门、六十四类。八门为综论、悬解、总集、众妙、考证、记载、丛谭、外纪。张宗楠纂集,务在求全,不免失之宁滥勿缺、冗繁琐杂,也有真伪混淆,以误传误者。《带经堂诗话》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刻于乾隆二十七年,同治十二年(1873)广州藏修堂重刻,后又有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校点本,收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带经堂诗话清代诗话著作。清王士祯撰,张宗柟辑。张宗柟(1704—1765),字汝栋,号含广,浙江海盐人。乾隆时张宗柟汇集王士祯著作18种内的论诗之语,编成此书。全书以类为经,以年为纬,分8门64类,全面地反映了王士祯的论诗主张和理论成就。但由于张氏唯全是求,宁滥勿缺,故颇嫌琐杂,也有的真伪混淆,以误传误。此书初刻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同治十二年(1873)广州藏书堂重刊。后有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现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新校本,收入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