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帽mào戴在头上用以保暖的头衣。秦汉以前,中原人多戴冠,帽多用于小儿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汉以后帽逐渐为中原人接受。与礼仪作用较强的冠相比,帽多为日常所用,更为注重其实用性,士庶百姓、天子权贵均可使用。南北朝以后,帽逐渐被用于正式场合,开始制度化,有了品级地位的区分,明代正式开始将纱帽定为文武官员的礼帽。根据材质、形制等不同帽子被称为有白纱帽、卷荷帽、突骑帽、折边帽和瓦楞帽、乌纱帽、六合一统帽、暖帽、凉帽、瓜皮小帽、毡帽、风帽等。《说文解字·冃部》:“冃,小儿、蛮夷头衣也。”汉乐府《日出东南隅行》:“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晋书·舆服志》:“帽名犹冠也,义取于蒙覆其首,其本纚也。古者冠无帻,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施帻于冠,因或裁纚为帽,自乘舆宴居,下至庶人无爵者皆服之。”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二:“自昔人士皆著帽,后取便于戎服。”高承《事物纪原》云:“周成王问周公曰:舜之冠何如?曰:古之人上有帽而句领,或云义取覆其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头巾》:“古以尺布裹头为巾,后世以纱罗布葛缝合。方者曰巾,圆者帽,加以漆曰冠。”《正字通》:“古者冠无帽,冠下有纚,以缯为之。后世因之帽于冠,或裁纚为帽。” 帽通常以帛冒首谓之帽。东汉刘熙撰 《释名》说:“帽,冒也”。《后汉书·舆服志》:“上古衣毛而冒皮”,即利用兽皮缝合成帽而冠之于头上。《说文》及《六书通》则认为上古的帽是小儿及蛮夷的头衣。明时李时珍《本草纲目》释“圆者曰帽”,如大帽、小帽、圆帽、盖耳帽等,顶大多是圆的。据《晋志》载,“时江左野人已著帽,大人亦往往而然,但共顶圆耳,后乃高其屋”。南朝时帽式大多有帽裙(《隋书·礼仪志》)。宋代帽有帽檐,且檐尖而如杏叶者,后面为短檐才二寸左右。 帽cap多数松科和罗汉松科植物花粉粒体的背面加厚的外壁部分。帽的四周不均匀加厚的外壁,称为帽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