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平城

北魏都城。在今山西大同市北。汉时置平城县。晋愍帝建兴二年 (314年),封拓跋氏猗庐为代王,以平城为都。至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灭代。后十年,拓跋珪复国,改称魏王,又于晋隆安二年(398年)称皇帝,定都平城。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于平城置恒州。后州废,置恒安镇。唐时置云州及云中县,又为大同军节度使。辽时置大同府,后世因之。今于其地尚存平城部分残垣,其南垣大致在今北关外、北垣大致在安家小村、东垣大致在大同城东五里无忧坡,周长三十二里(北魏里)。城内中央偏北原有宫城;后又在西部扩建西宫,周长二十里,建有太极殿等。平城南郊建有明堂;东有白登山,为演武场;北郊为鹿苑;城西三十里武周山建有灵岩寺,凿石造像,流传后世,今称云冈石窟。

平城

今山西大同。曾为北魏国都、辽西京、金朝陪都。永嘉七年 (313),代公拓跋猗卢以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为北都,以平城为南都。魏登国元年(386)拓跋珪即代王位,建北魏,定都盛乐。二年后,迁都平城。平城成为北魏的政治、军事中心,并得到开发。大量人口迁至京城,大规模的营造宫殿,广建佛寺、鹿苑。平城分宫城、外城、廓城三部分。廓城城周32里; 宫城内有宫殿60余座,形成宏伟的宫殿群,宫城内还人为地引入浑河水,修建水榭鱼池,小桥流水,宛若江南风光。北魏时,还在平城开凿了云岗石窟,造像气势雄伟,内容丰富多彩,雕刻技艺精巧,其艺术风格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石窟文化。魏太和十年 (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成为恒州治所。魏孝昌二年 (526),平城为六镇起义军所毁。由于平城地处内外长城线上,军事战略地位重要,故历代重视对平城的守卫与修建。今日大同城内还存有明代修建的城墙。明初,徐达曾在旧土城上加以修补扩建。明代,大同城被定为九边重镇,再次得到修筑。明大同城城周15里,高4丈2尺,城内军事设施完备,建有角楼、望楼、窝铺、女墙、瓮城、吊桥、箭楼等,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东、南、北三面各修一城周3公里长的附城,以备与主城相互呼应支援,故明大同城有 “金城汤池” 之称。清初,清军攻入大同,城遭洗劫,严重影响了大同城的发展。平城做为正式都城的时间仅96年,做为陪都的时间却长达200多年。历史上,虽有许多帝王未在平城定都,却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收回了被匈奴占有的平城地区,使之归属云中郡。汉高祖刘邦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日之久,不得已采纳陈平之策以和亲解平城之围,换来汉帝国的安宁。明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从大同入侵,英宗贸然亲征,明50万大军溃败,英宗成为瓦剌俘虏,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由大同发兵,直捣京师。大同的历史除去帝王的歌舞升平,更多的还是刀光剑影。

平城

即今山西大同市。秦置县,治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西汉初高祖亲率大军迎击入侵匈奴,被围于城东白登山。东汉末年移治今代县东。北魏前期建都于此。唐置云中县。辽析云中县置大同县。辽、金两代为陪都,称西京。元、明、清三代为大同路、府治。1949年由大同县析置大同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