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平衡

用手、脚、手和脚或身体某一部分支撑在支撑面上,身体保持某种静止姿势。平衡种类很多,通常有俯平衡、侧平衡、仰平衡、搬腿平衡、跪撑平衡等。例俯平衡(燕式平衡): 一腿站立,另一腿后举极限,上体前倾至水平,同时两臂侧举。

平衡

又称“均衡”。形式美法则之一。在造型艺术中指同一艺术作品画面的不同部分和因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例如在画面空间中设想一条垂直的中轴线,则画面两部分中的不同物体造型必须形成内在的呼应关系。平衡一般表现为三种主要情况:
❶对称平衡。
❷重力平衡。一般说来,较浓的色彩(或冷色调)、较大的形体、较暗的光影给人以重的感觉;反之,小的形体、较淡的色彩(或暖色调),较亮的光影给人轻的感觉。身着白色纱裙的天使给人以飘然欲飞的感觉。艺术中,达到心理平衡效果,就必须按力矩平衡原理设想一个支点。在平面中,力的支点要和设想中的中轴线相吻合,才能达到平衡的效果。
❸运动平衡。形成平衡关系的两极有规律的交替出现,使平衡被不断打破又不断重新形成。造型艺术对运动中的物体造型一般利用其最有表现力的顷刻来达到平衡。运动平衡是造型艺术通过静止的造型暗示动态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人的心理经验来实现。以上三种平衡中,重力平衡与运动平衡比对称平衡更灵活些,是在变化中求平衡,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基本法则,在艺术更显生动和意趣盎然。

平衡pingheng

皮亚杰用语。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平衡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他解释说,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由于平衡作用,感知一运动结构从最初的节奏开始逐渐进展成为调节作用,再从调节作用逐渐进展成可逆性的开端。调节作用直接依赖于平衡因素,而所有日后的发展,便是从调节作用引向可逆性和扩展可逆性的一个连续过程。可逆性是一个完善的补偿系统, 其中每一变换通过逆向或互反两种可能性达到了平衡。因此,平衡是动态的,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或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平衡Pingheng

指用手、脚或身体某部位支撑地面或器械,使身体保持静止不动的动作造型。从动作形态上可分为俯、侧、仰平衡等。是小学技巧教学中的基本动作。是发展身体控制能力、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有效练习手段。


平衡Pingheng

在工艺美术的形式因素处理中,平衡是对称结构在形式上的发展,由形的对称转化为力的对称,体现为“异形等量”的外观形式。在形式处理中,平衡格式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形式,它没有对称轴,而是靠感觉来处理视觉重心的位置,以达到稳定的视觉效果。平衡格式比较生动,但如处理不当,也容易使人感觉松散混乱。平衡的格式不但体现在造型上,也体现在构图与色彩上。

平衡

合理布置机器或转子中的质量,使之在运转时因质量分布不当所引起的惯性力的作用能部分或全部被消除的处理过程。

平衡

亦称为“均衡”。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统一,意味着一个体系的平衡状态,无论在内部平衡方面,或在体系与其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存在着一种正常的状态。这一概念是从力学传入社会科学的。在社会学中称为社会均衡。有两种情况,即稳定的均衡和不稳定的均衡。稳定的均衡又可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平衡。在一种社会体系中总是存在着活动,但在静态平衡的情况下,社会的活动并不会改变 (即使是临时改变) 体系中各种关键的变项之间的关系。动态的 (或活动的) 均衡包括活动和变化两种,在体系与其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变化,在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变化,但不是改变各种关键变项之间基本关系的意义上的变化。后者的临时变化是可能存在的,但因动态均衡是稳定型的,所以存在着纠正不平衡趋势的趋向。不稳定的平衡则是指,只要有一点轻微的失调就会引起更大的失调,却遇不到任何调节性的干预——失调的结果要么是毁灭,要么是该体系的一种新型的、平衡体系结构的建立。在社会心理学上,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间的一种关系、一种状态,在发生认识论中有特定的意义。平衡既体现在儿童思维的形成期,也出现在思维活动较高级的推理阶段。认知发展是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使新东西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结构顺应现实.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 稳定性。一旦形成结构就不会改变。(2) 补偿性。外界的干扰会改变一个系统,但可以通过主体的行动得到补偿,产生平衡。(3) 主动性。对外在的干扰通过人的主动性得到补偿。平衡越大,需要的主动性越大. 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平衡观念与社会科学不同,它们体内自动平衡、完美或自控平衡的条件基本上是其系统的特征。平衡概念也常用于系统分析的变量和权力理论的平衡占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关系领域。平衡可以是评价系统功能效用的分析概念,也可以是评价系统行动者寻求的目标。虽然平衡理论本质上是演绎的,但有人却为它寻求了一种经验上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认为: 平衡是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所呈现的面貌,对事物存在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平衡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平衡中的突破。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在不平衡中追求适合需要的平衡。由于矛盾运动的基本形态是不平衡的,因此,不能把平衡绝对化。当矛盾斗争冲破旧的平衡时,应当顺应客观规律,主动加以调整,组织新的平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