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竝、併bing
副词。(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由主语代表的人或物共同施行,或动作涉及宾语代表的事物的全部,有时,表示几种物体并排呈现,相当于“一起” “都”“并排”等。如: ❶诸侯并起。(《汉书·高帝纪》“并”句:诸侯一起兴盛。)
❷俾我兄弟竝有乱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竝”句:使我兄弟都产生叛乱的心。)
❸中夜,酒欲竭,顾船中有醋斗馀,乃倾入酒中,併饮之。(《梦溪笔谈·人事》“併”句:半夜,酒快喝完了,回头看见船里还有一斗多醋,就倒进酒中,一起喝了下去。) (二)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连”等。如:
❹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备,并请灵等与共飨饮。(《后汉书·吕布传》“并”句:吕布屯兵在沛城郊外,派人延请刘备,并且请纪灵等一起饮宴。)
❺于是遣骑追收,并绢俱获。(《魏书·杨播传》“并”句:于是派骑兵追捕缉拿,连被盗的绢一起缴获。)
❻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并”句:官吏严格限期追查拷打,十几天打了上百棍。〔成生〕两条大腿间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不bu 副词。(一)用于动词、助动词或形容词前,对动作或情况加以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如:❶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不”句: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制?)
❷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不”句:多做不合道义的事,必定会自己倒台。)(二)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反复询问,“不”前或有抉择连词,“不”后或有动词重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等。如:
❸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句:秦王用十五座城邑来换我的璧,可以给不〔可以给〕?)
❹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不”句:你认为秦国打算救韩国呢,还是不〔打算救韩国〕呢?)
❺臧者论不论?论。(《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不”句:窝藏脏物的人论罪不论罪?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