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汉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东汉剧广东汉剧是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官话为舞台语的剧种,原称“外江戏”。1933年广东大埔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一书,将外江戏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广东汉剧声腔在西皮、二黄以外, 有大板(即四平调)、安春调(即安庆调,或称吹腔)以及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 广东汉剧流行于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徽剧传入后形成,故有“外江戏”之称。表演程式与京剧、湖北汉剧等较为接近,其武功属南派,脸谱以黑、红、白三色为主,分别象征刚勇、忠诚、阴险。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成为广东汉剧特色。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伴奏乐器有头弦、大苏锣、号头等。传统剧目近千种,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红书宝剑》、《齐王求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