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通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广通渠古代渠名。又称漕渠或富民渠,隋朝为运漕粮而修。《资治通鉴》: 开皇四年(584),文帝“以渭水多沙,深浅不常,漕者苦之”,“诏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帅长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城(隋长安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漕运通利,关内赖之。”因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故名。文帝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不久淤废。唐天宝初和大和初先后两次疏浚,唐末迁都洛阳后渠废。 广通渠古运河名。又称“富民渠”、“永通渠”。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水工开凿。起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西北,引渭水东绝灞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东至潼关达黄河。渠经渭口广通仓下,渠下人民颇受其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