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41 府

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始于唐代,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贞观年间,有都督府、京兆府、河南府等。与州同级,是隶属于道、在县以上的一级建制。宋州府并存,隶属于路。元、明、清时,府逐渐代替州,形成首府县3级基本建制。元代府隶属于路、省、或直属中央。明代除直隶中央外,其京隶属布政使司。清顺天、奉天2府直属京师,其余隶属于省。

行政区划级别名。官署的通称。官名。其区划在州之上,唐代始设。此后历代皆置。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置府:一、经济发达,二、一方的政治中心,三、地理位置特殊。《旧唐书·职官志三》:“京兆、河南、太原等府:(自秦、汉以来为雍、洛、并州。周、隋或置总管都督,通名为府。开元初,乃为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3府牧各1员,(从二品);尹各1员,(从三品);少尹各2员,(从四品下);司录参军2人,(正七品);录事4人,(从九品上);功、仓、户、兵、法、士等6曹参军事各2人,(正七品下);府史、参军事6人,(正八品下);执刀15人,典狱11人,问事12人,白直24人。经学博士1人,(从八品上);助教1人,学生80人,医药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20人。”官署通称,“将军府”“丞相府”“都督府”“总管府”。官名。《周礼·天官冢宰》:“治官之属……府6人。”林尹注:“府:职司保管文书及器物之官员。”

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原与州级相等,而体制较尊,只设于京都、陪都及与皇帝关系密切之地,多由州而升为府。至元代而形成以府统州之制。府之长称知府(或府尹)。府之上设路。明代以府统州、县,多数县直属于府;少数县隶属于州,州隶属于府。清代除直隶州外,不再设县,州、县统属于府,府统属于省。

唐代改京师和陪都所在的州或置有都督府、都护府的州为府,与州同级。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10道改为15道,确立了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宋太平兴国元年(977年)以府与州、军、监同级,府下领县,上隶属于路。元代省下有路,路领府,前代较大的府、州多升为路,而以路、府统州或县最为普遍。明代废路为府,府与县之间或隔一级或隔二级。清代凡隶属于府的州不再领县,省以下只有府(府、直隶州、直辖所)、县(县、散州、散所)二级。辛亥革命前后废府。参阅谭其骧《中国历代政区概述》。

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唐代,升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为府,但府与州同级,是县以上一级的建制,隶属于道。宋代,府和州同时存在,隶属于路。元、明、清时期,府的建制逐渐代替了州,成为省、府、县三级建制。清末宣统年间,山东设10府:(济南府〔驻历城县,辖1州15县〕、武定府〔驻惠民县,辖1州9县〕、青州府〔驻益都县,辖11县〕、莱州府〔驻掖县,辖1州3县〕、登州府〔驻蓬莱县,辖1州8县〕、沂州府〔驻兰山县(今临沂县)辖1州7县〕、兖州府〔驻滋阳县(今兖州县),辖10县〕,曹州府〔驻菏泽县,辖1州10县〕、泰安府〔驻泰安县,辖1州6县〕、东昌府〔驻聊城县,辖1州9县〕)。并设有3个直隶州,8个散州,96个县。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