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康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康海1475—1540

明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一号沜(pan)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前七子之一。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等。其时宦官刘瑾专政,欲招致之,海不往。后李梦阳下狱,为救梦阳乃谒瑾说之。武宗时刘瑾被杀,坐瑾党落职。每与王九思等相聚畅饮,制乐造曲自唱,以寄其怫郁。作有杂剧《中山狼》、《玉兰卿》, 两种均存。 另有散曲集《沜东乐府》、 诗文集《对山集》等。

186 康海1475—1541

明戏曲作家。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年中,因与刘瑾交往,落职为民。归家后,以山水声伎自娱。死后,家境萧然,却遗有大、小鼓300余副。杂剧有《中山狼传》一种。康海便是“前七子”之一,倡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论。诗文、乐府、小令有《对山集》、《沜东乐府》等。

康海1475—1540Kang Hai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刘瑾被诛,康海坐刘党免官。他是前七子之一。著有杂剧《中山狼》以及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
《中山狼》是明代著名的寓言剧,取材于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怜悯、救助被追捕的狼,差点被狼吃掉。作品通过对狼的本性的揭露,指出了对于恶人不能怜悯同情,并借这个寓言谴责了那些有负于国家、师友的无耻之徒。全剧紧凑,富有戏剧性和童话色彩,曲词自然生动。作品具有深刻的寓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明代的杂剧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明史》本传记载,刘瑾擅权时,李梦阳因得罪刘瑾下狱,得康海营救而获免。后来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官,当时李梦阳正得势,却没有为康海说情,康海作《中山狼》杂剧以讽刺李梦阳。可备一说。
康海的散曲创作也较突出,今存套数30余首,小令200余首,主要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情绪以及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情。

康海1475—1540

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武宗时宦官刘瑾被杀后,他因名列瑾党而免官。著有杂剧《中山狼》、诗文集《对山集》。康海的散曲创作也较突出,今存套数三十余首,小令二百余首,主要是抒发愤世嫉俗的情绪以及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情,著有散曲集《沜东乐府》。杂剧《中山狼》相传是为讽刺李梦阳而写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狼的本性,辛辣地讽刺了这个书呆子的温情。全剧关目紧凑,语言本色而流畅,富有戏剧性和童话性,不仅在明代的杂剧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是少见的。

康海1475—1570

明文学家、方志编纂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坐刘瑾党免官。善诗文,为“前七子”之一,著有《对山集》、《沜东乐府》。正德中修撰成《武功县志》。作有《鄠县志序》、《朝邑县志序》、《秦安县志序》。认为方志“有系于政而达于政”;“志者记也,记其风土文献之事,与官乎斯土者,可以备极其改革,省见其疾苦,景行其已行,察识其政治,使天下为士大夫者读之足以兴,为郡邑者读之足以劝,非以夸灵胜之迹,崇奖饰之细也。”并主张官师志“善恶并著,以寓劝惩”。参见《武功县志》。

康海1475—1540

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读书不专记诵,但通其大义,余能类通,下笔数千言不竭。其为文脱去近习,上追汉魏。弘治十一年举乡试。后会试中式,及廷试,策问条对,震动朝野。读卷官刘健等,以为词意高古,闲于政理,不惟三百人不及,自有制以来,鲜见此文。孝宗见其策文,谓辅臣曰:“我明百五十年,无此文体,是可以变今追古矣。”遂列置第一。同榜第二名孙清,初犹不服,至领原卷于殿试录,一见叹羡,拜伏地下,久而后起。策文天下传诵并予效法,文体为之一变。初授翰林院修撰,一年后归关中,三年北上仍任修撰。其在翰林,能面道人过失,论古今文艺不少假借。又论说南北人才之用舍,乃天下治乱之所关。武宗即位后,刘瑾用事。后坐瑾党落职归里。著有《对山集》。

康海


康海1475—1540

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武功(今属陕西)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被杀后,他名列瑾党而免官。著有《武功县志》、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10卷等。康海为“前七子”之一,但其为文与李梦阳等的规摹秦汉不同,其逸气往来,迥然自异,其《铸钱论》等文,颇能切中时弊,要高出李梦阳之上。

康海1475~1540kang hai

字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太白山人。西安府武功县(今武功县西北武功镇)浒西庄人。幼师邑人冯寅,习小学。冯出仕后,又从关中诸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1487),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休致归田,尝为讲授古今圣贤掌故,期其效法。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康氏为文,盛赞其才。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登进士第一。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参与修编宪宗、孝宗两朝实录。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人号称文坛“十才子”。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被权宦刘瑾下狱,为救文友,遂往见敬而远之的刘瑾,不日梦阳获释。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康海受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言相救。康氏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似乎看透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有人劝其上书申辩以图起复,他断然拒绝,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祭赛活动。创作《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备之管弦,自比俳优。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秦腔艺术,康氏倾注了后半生心血。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去世,享年66岁。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平生著述除诗文集《对山集》外,有散曲《沜东乐府》、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所著《武功县志》,明清数百年推为第一。

康海

字德广。明洪武四年(1371)岁贡,出使辽东,以功授福建道监察御史,改四川道监察御史。以直谏谪烈山,饿7日卒。

康海1475~1541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因有党附宦官刘瑾之嫌,削职为民。有散曲集《沜东乐府》、《沜东乐府补遗》;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等。工诗文词曲,尤工曲,与王九思并为当时曲坛领袖,又为“前七子”之一。散曲多写时愤与闲情,风格粗豪,然间有做作之病。《中山狼》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迂阔自误,中山狼恩将仇报,相传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全剧关目紧凑,曲文流畅,为明中叶戏曲名作。

康海1475—1540

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状元。曾任翰林院修撰,积极倡导文学改革,为明代“前七子”之一。擅长弹唱艺术,长期从事戏曲创作。所撰《中山狼》、《王兰卿贞烈传》轰动文坛。有《对山集》10卷。此外,还著有《武功县志》一部,被收入《四库全书》中。

康海1475~1540

明代文学家和戏曲作家。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今陕西武功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因有党附刘瑾之嫌,落职为民。归家后,以山水声自娱。著有 《对山集》 、《沜东乐府》 等。康海为明代 “前七子” 之一,提倡“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 ,在当时文坛上很有影响。除诗文外,康海擅乐府小令。著有 《中山狼》杂剧。此剧演中山狼蒙恩反噬,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本性和政治上的倾轧关系,并批判恩将仇报,讽刺世态炎凉,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剧中刻画狼的诡诈性格,生动逼真。全剧结构严密,曲文典丽,写景如绘,又能结合环境传情达意,情境交辉,有一定艺术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