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安文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建安文学

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我国文学有了重大的变化,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这是一个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作家们被时代的漩涡裹挟着,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直面现实,关心民众疾苦,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打破了汉代文人诗赋创作的消沉局面和辅排夸张的形式主义文风,第一次掀起文人诗的高潮,形成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独特风格。同时,诗人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建安文学

指汉献帝建安至魏初三十至四十年间的文学。它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辞赋,而以诗歌的成就最大。感情激昂慷慨,语言刚健清新,格调悲凉深沉。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及女诗人蔡琰等。

建安文学

指汉献帝建安年间的文学和建安以后曹魏黄初、太和这段时间的文学。从文学角度上来看,建安文学应作为魏晋文学的一个起点。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开创了一个诗歌的辉煌时代。 当时的文学批评家钟𡺑在《诗品》中说:“……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 平原兄弟,郁为文栋; 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善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刘勰亦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好诗章; 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燕”(《文心雕龙·时序》)。这里写出了当时文坛的空前盛况。出现了邺下文人集团,代表作家是“三曹”和“七子”。“三曹”即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由于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突出,因而居文坛领袖地位。“七子”即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他们才华横溢,都曾以诗文显赫一时,但文学成就不及“三曹”。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重要的还有杨修、丁翼、丁仪、吴质、繁钦、缪袭、应璩等。建安文学的特点,后人用“建安风骨”加以概括,颇为形象。建安诗歌都有慷慨悲凉的风格。这与诗人都经历过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有关。建安诗人们学习汉乐府民歌,创制了许多优秀诗篇,用诗歌取代了两汉以来辞赋的地位。抒情色彩浓郁,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他们都借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形象鲜明地表达思想,含蓄曲折地抒发感情。建安诗歌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同时,赋与散文也表现了新的风貌。

建安文学

汉末建安至魏初时期的文学。主要代表作家为“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等。他们都生活于汉末动乱的时代,对于战争给社会造成的灾难深有体验,对于统一国家、立功建业又都雄心勃勃,因此,他们的作品大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抒写了自己拯世济物的胸襟怀抱。同时,汉乐府民歌揭露黑暗、描写现实的传统精神,深刻地启示和影响了这些作家,使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艺术都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并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和提高。建安文学最主要的成就表现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文学史上文人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牢固地位,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诗作,语言刚健,情感激昂,具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征,颇受后人所重,或称之为“建安体”,或称之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历代作家在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时,都往往标举建安文学,提倡汉魏风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