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州女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建州女真部族名。明代东北女真三大部之一。因主体部分属建州诸卫而得名。主要来源于元末的胡里改(火儿阿)部和斡朵怜(翰朵里)部。明初内附,渐向南迁。至明中叶,其主体部分已定居于辽东边外的浑河流域及浑江流域,分布范围包括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北至松花江上游、西到抚顺的广大地区。明设羁縻卫所领之,主要卫分有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和毛怜卫等。赐敕五百道,一年一贡。随着南迁定居,与汉区乃至朝鲜交往密切。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谓“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汉人)”。明代后期,各部重新组合,渐形成苏克素护河、浑河、董鄂、哲陈、完颜等建州五部和鸭绿江、讷殷、朱舍里等长白山三部,互相争夺、兼并,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统一诸部,至二十二年(1594),即先后兼并了各部,使其成为满族共同体的核心组成部分。 建州女真明时对部分女真人的称呼。因属建州卫而得名。曾几度迁其住地。元末居牡丹江下游。明洪武(1368—1398)年间南徙绥芬河流域。永乐(1403—1424)后期西迁佟佳江流域。正统(1436—1449)初,又移居抚顺以东,以浑河流域为中心,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渌(绿)江边。内部又分为苏克苏护、哲陈、完颜(王甲)、浑河、栋鄂(董鄂)、鸭绿江、讷殷、珠舍里等部。从事农业、狩猎业和畜牧业。万历中(十六世纪末)“始炒铁,开金银矿”。产明珠、人参、貂鼠、海獭等皮。对明马市交易很频繁。明初以来,酋长世受册封,经济文化上深受汉族等影响。在女真各部中发展较快。满族即以建州女真为核心发展起来。 建州女真部族名。为明代东北“野人”、海西、建州女真三大部之一。因曾以渤海国率宾府建州境地为居留地,故名。系指居于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的建州、毛怜等处女真人,大致为今吉林省珲春县、黑龙江省宁安县等地区。明中叶后,南迁至东达长白山东麓和北麓,南抵鸭绿江边,西至抚顺,北界松花江上游,并以浑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三大部女真中为最高。明清之际内部分为浑河、董鄂、苏克苏护、哲陈、完颜等建州五部和鸭绿江、讷殷、朱舍里等长白山三部两大集团。明万历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1583—1594)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兼并,使其成为满族共同体之核心组成部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