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设计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思想、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理论。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某些管得过宽、统得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后来又把发挥市场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 加以反对,使得经济体制上过度集中统一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优越性的发挥,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要加快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要改革必须首先明确改革的方向。然而,如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邓小平高瞻远瞩,明确指出,改革的方向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这条道路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 “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5—56页)
邓小平历来反对从经典和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认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件事,从 “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0、291页)“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2页)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指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在邓小平成为我党第二代领导人核心之初就已经萌发了。1979年邓小平指出: “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是邓小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产物。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搞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指出: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指出: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 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可以说,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准备,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也是我党永葆青春的法宝。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肯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二是要有中国特色。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兴旺发达,这是历史证明的不争事实,而且也是被现实证明了的结论。针对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的错误和模糊认识,邓小平说: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 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2页)“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 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邓小平告诫说: “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 ‘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邓小平重要讲话》第8页)“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页)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适应一切国情的模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要适合本国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了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邓小平指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说,现代化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 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4页)从中国国情出发,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能定得过高,脱离实际,盲目赶超,搞现代 “大跃进”、“洋冒进”。邓小平清楚地看到,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目标定得太高,一旦实现不了,就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一旦高目标定下,就会不惜代价地去实现它,浪费了资源,浪费了资金,把子孙后代的 “家当” 都给吃光了,破坏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线,它是构成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理论已贯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去,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十五大的主题确定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逝世后,全党在这个理论旗帜上尤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承邓小平的遗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深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线,它集中表现了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的求实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大无畏胆略,同时也表现了邓小平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修养以及对中国国情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8: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