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弄丸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弄丸亦称跳丸、抛丸。古代百戏。是两手按照一定顺序、一定节奏连续快速交替抛接若干个弹丸于空中的一种技艺。《庄子·徐无鬼》载: “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丸经叙》曰:“市南有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以当五百人。乘以剑而不动,捶九丸于手,一军停战而观之。”宜僚可以熟练地抛接九个弹丸,说明战国时期弄丸技术之高。秦汉时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弄丸剑”和手脚并用的“飞剑跳丸”节目。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刻有飞剑跳丸图,是一个人在两手抛接四剑的同时,两足在身后抛接五个弹丸。唐代百戏盛况空前,《唐会要》卷33载,贞观间(627—649),每当赏赐群臣及四夷来使时,均有“跳丸”、“弄剑”等节目的演出。白居易《立部伎》有“舞双剑,跳七丸”的记载。这种表演宫廷有,民间也随处可见。后代继承了这一节目。 弄丸百戏节目之一。亦作“跳丸”、“抛丸”。原为古代民间技艺。两手连续抛接若干个弹丸,一个在手,数个滞空,抛接速度很快,不使弹丸落地,先秦时已有了技艺高超之人,一个叫熊宜僚的,可以连续抛接九枚弹丸。秦汉时发展为一种百戏节目。现存汉画中还可见到跳六丸的情形。除弄丸外,还有弄剑的,即像抛接弹丸一样地连续抛接短剑,更有人能丸剑齐飞,手脚并用,称作“飞丸跳剑”或“飞剑跳丸”。唐代宫廷赏赐群臣和来使时,多有弄丸弄剑的节目演出。当时出色的伎者甚至能够舞双剑、跳七丸。以后此戏一直盛行于民间,并成为现代杂技艺术中的保留节目。 弄丸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杂耍项目。“丸” 即一种小球。弄丸有如今日杂技中用两手来回耍弄数个小球。据《庄子·徐无鬼》载: “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 宜僚姓熊,是楚国的一名贤人,亦是一名落魄勇士,隐居在城的南部,号曰“市南子”。他善于弄丸,技艺高超,“楚白公胜欲固作乱,将杀令伊子西。司马子綦言: 熊宜,勇士也。若得,敌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而戏,不与使者言。使因以剑乘之。宜曾不惊惧,即不从命,亦不言他。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故曰两家难解”。 弄丸也称“跳丸”、“抛丸”,为古代体育活动项目。其作法是,两手快速地连续抛接若干弹丸,常一个在手,其余滞空,往复不绝。也有抛短剑的,称“弄剑”。沂南、诸城等几十处出土汉墓画像石皆刻有“弄丸图”。如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刻有“飞剑跳丸图”,一人两手抛接四剑,五丸在身后,似在跳跃时以两足迭次受丸而抛接之。弄丸可以说是当代体育运动项目技巧的开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