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弘文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弘文馆唐代中央官学之一。门下省设,学生额30人。详见“唐代官学”。 弘文馆官署名。唐代始置。掌教授学生,整理书籍等事。《旧唐书·职官志》: “弘文馆 〔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有玄、史二馆,南齐有总明馆,梁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皆著撰文史、鸠聚学徒之所也。武德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后避太子讳,改日昭文馆。开元七年 (公元719年) 复为弘文馆,隶门下省。〕 学士。(学士无员数,自武德以来,皆抄简贤良为学士。故事,五品已上,称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不定员数。馆中有四部书及图籍,自垂拱以后,皆宰相兼领,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1人判馆事。) 学生30人,校书郎2人,(从九品上) 令史2人,楷书手30人,典书2人,搨书手3人,笔匠3人,熟纸装潢匠9人,亭长2人,掌固4人。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庭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其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学之制焉。” 弘文馆唐代中央学馆之一。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武德九年(626年)改为弘文馆。玄宗贞观六年 (627年),招收京官文武职事官五品以上子弟为生员。初为藏书、议政之所,后变为教育机构。无定员,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弘文馆学生定额三十人,由皇帝贵戚及高官子弟中简选补充。有时不须参加贡举,通过本馆学士主持的考试之后便可获得出身参加铨选,其简试同明经、进士,但粗通文义便可通过。随着科举出身越来越成为高级官僚的重要来源,有的弘文生也参加贡举。 弘文馆唐代宫廷教育机关和储书集贤之所。亦称“宏文馆”。唐武德四年 (621) 于门下省置修文馆。是年九月,唐太宗即位,重视文教,于弘文殿聚书20余万卷,置弘文馆于殿侧,设馆主1人掌馆务。精选在京官员虞世南等贤良文学之士兼学士,于听朝之隙讲论文义,商议政事。贞观元年(627) 诏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子弟,爱好习书者,听其于馆内司书。当年招得学生24名,出禁中法书为范本,由虞世南、欧阳询教示。又准黄门侍郎王珪之请,使学生习书之暇,兼习儒业。太学助教侯孝遵入馆教习儒经,著作郎许敬宗教授 《史记》、《汉书》。二年又置讲经博士,考试经业,学生准予参加贡举。遂从藏书、议政机关转为政教合一的宫廷教育机构。馆学士时入禁中为皇帝及皇太子讲论经史。神龙元年 (705) 避太子李弘讳,改称昭文馆,次年称修文馆。景龙二年 (708) 置大学士4人,学士8人,直学士12人。景云元年 (710) 裁减馆员。次年复称昭文馆。开元七年 (719) 复称弘文馆,招收皇族贵戚及在京高级官僚子弟入馆肄业,依国子监生例参加贡举,但考试标准降低。明代初年亦设弘文馆,不久即废。 弘文馆学校名。唐中央学馆之一。武德四年(621)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贞观元年(627),招收京官文武职事官五品以上子弟为生员。始为藏书、议政之所,后变为教育机构。设大学士、学士、直学士等,掌馆事,并教授生徒。学生定额三十人,由皇亲贵戚及高官子孙中简选补充。有时不须参加贡举,通过本馆学士主持的考试之后便可获得出身,参加铨选,其简试同明经、进士,然粗通文义便可通过。随着科举出身越来越成为高级官员的重要来源,亦有弘文生参加贡举。 弘文馆中国古代官学。与宗文馆分别初设于唐武德四年(621)和唐贞观十三年(639),贵族学校,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儿子。弘文馆隶属门下省直辖,崇文馆隶属东宫直辖,学习儒家经典。置学士,掌经籍图书,置校书即,掌权理典籍,弘文馆还参议政事。 弘文馆中国古代官学。与崇文馆分别初设于唐武德四年(621)和唐贞观十三年 (639),贵族学校,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儿子。弘文馆隶属门下省直辖,崇文馆隶属东宫直辖,学习儒家经典。置学士,掌经籍图书,置校书,即掌权理典籍,弘文馆还参议政事。 弘文馆唐朝的中央官学,公元621年唐高祖在门下省设置修文馆。626年,改为弘文馆。该馆设馆主1人,掌馆务。招学生24名,学经史书法等。学生皆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是当时专门学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