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元明、清时选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1名为解元、会元、状元,故称3元。《清史稿·选举志三》:“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甲3人,曰状、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乡试第一曰解元,会试第一曰会员。” 三元科举考试用语,指在科举三级考试中的第一名。宋代解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省试第一名称省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故宋代称解元、省元和状元为三元。明、清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故明清时称解元、会元、状元为三元。连中三元乃科场中之佳话,然人数甚少,清钱泳《履园丛话·科第》称:“即如三元,……自唐至今计有十三人,所传者惟宋之王曾、明之商辂而已。” 三元参见 “三官”。 三元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 十五为下元节。此习俗来源于道教。汉代道教的重要流派五斗米道把天、地、人称为 “三官”,后来道家把“三元”和 “三官” 分别以时日相配,认为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 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 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天官可以赐福,地官可以赦罪,水官可以解厄。古时宫廷和民间均较重视这三个节日。参见 “上元”、“中元”、“下元” 条。 三元❶旧时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五:“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始。” 三元道教名词,含义甚丰。 三元科举考试用语。指在科举三级考试中列首名者。唐又称三头,即州县解送居首者解头(解元)、礼部试登第居首者状头(状元)、制科博学宏词居首者敕头。宋指解试(乡试)第一名解元、省试(礼部试)第一名省元、殿试第一名状元。明清指乡试、会试、殿试名列第一的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乃科场之佳话,然人数甚少。据清人考证,唐以后连中三元者仅十余人,如宋之王曾,明之商辂,清乾隆间之钱棨、嘉庆间之陈继昌。又,明有以殿试前三名为三元者。 三元又称“三元大帝”、“三元真君”,据壮族巫师说是梅山教派之祖。简称唐、葛、周,真名是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关于三元的来历,师公唱本《唱三元》及桂西、桂北的一些县志都有记载,例如《河池县志》载:“黄帝时有民家者,姓公孙名侃,夫妻二人,生下一女,名叫旮旯(壮语‘达荡’),年方十六,嫁与唐巫为妻。一年,生下一子,取名道相。巫命终,再嫁葛文扬,一年,生下一子,取名定志。葛命终,此时旮旯年方十八,再携二子改嫁于周远方,等一年,又生一子,取名护正。年余后,远方又死。旮旯家道贫寒,每日携三子到梅山砍柴为生。山上有一梅山院古寺,旮旯每日将三子寄于寺内,圣僧见此苦情,答应代她抚养。四五年后,旮旯命终,圣僧将三兄弟抚养成人,每日教他们以尸(即‘师’)公。一次,适遇皇太后被邪侵入体内,无法医治,出皇榜找人驱邪。圣僧闻之,命三兄弟前往驱邪,他们去跳了一夜‘尸公’,果见特效,太后邪退如常,皇帝便封三兄弟为‘三真君’。不久,圣僧死,三人便在梅山附近招徒习教,后三兄弟同年同月同日死去。” 三元瑶族俗信宗教之神。即唐、葛、周三相的统称。源于早期天师道 (又称“五斗米道”)。旧时瑶家幻想借助神灵及其法术来制服人们想像中作恶的人鬼和自然鬼,故凡生产、生活、丧葬、祭祀等活动,皆请三元等神灵降坛显灵。如砍山时,祈三元镇住各种山鬼、树鬼和死伤鬼等; 发生疫病时,祈三元驱赶各种瘟鬼; 修建房屋时,祈三元赶跑各种害人鬼; 村老为族人举行迁离村庄仪式时,请三元打开庄门,让迁离户的祖灵及生魂离开山寨;男子举行“度戒”仪式时,悬挂“三元” 神像等等。为山瑶原始宗教与道教结合的产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