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秀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秀眉1823-1872Zhang Xiumei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民起义军首领。贵州台拱厅仰岗涨绢(今台江县南省乡板凳下寨)人。苗族。雇工出身。清初“改土归流”后,苗族农民长期处于清朝官吏、汉族地主和苗族地主的压迫下,过着惨无天日的生活。1851年(咸丰元年)金田起义消息传到苗寨,他待机起义。1853年参加榔党起义,从失败中学到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的方法,增长了才干。1855年,台拱官府擅自提高粮钱折合标准,激怒了苗民,集合数千人冲入台拱城杀了前来镇压的知州杨承照。他认为时机已到,公开领导群众在台拱厅掌梅尼议郎誓师举义。遍告各寨,千里苗疆,同时响应。起义苗民一致推举他为带头人(即为大元帅)。至1858年,起义队伍发展数十万,遍及贵州东南数十州县,军威直指贵阳,震撼清朝在贵州的统治。起义军建立自己的政权后,一方面加强根据地建设,以几百寨为门户,深沟高垒;一方面将所有屯田、苗、汉地主土地分给无地苗民,废除封建剥削。同时蓄发易制,但拒称王。苗民政权建立起强大的武装,除有一定数量的常备军外,其余全体成年农民均为后备军。平时从事生产,遇有战事由统帅部用刻木加鸡毛、火炭依次传递各寨,农民闻警立即放下锄头,拿起刀枪,投入战斗。这种亦兵亦农的政策,不仅扩大了兵源,而且解决了给养。苗民起义军还特别注意与号军(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起义队伍协同作战,互相支援,很快将起义烽火烧遍整个贵州,并撼震湘西,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派出3万多湘军入黔,每年耗资200万两,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869年,领导苗民起义军在黄平东南的黄飘、都匀以南的羊安的战役中,取得两次重大胜利,击毙清提督荣维善等,使以席宝田为首的清军,长期被动挨打,不敢与起义军作战。后来席宝田对苗民起义军所占据的山寨,采取烧光杀光的残酷策略,起义军积谷焚尽,遂陷入粮尽势穷的绝境。1871年2月,号召各路起义军大会乌鸦坡,连寨数十,准备决一死战。结果,兵败被俘,被解送长沙,于1872年6月27日慷慨就义。 张秀眉?—1872清苗族起义首领。贵州台拱厅(今台江)翁刚寨人。雇农出身。清咸丰五年(1855年)台拱用跳芦笙舞方式,秘密组织群众。不久他于台拱西部领导苗、汉等农民起义,冲入台拱城,打击清吏,声势浩大,被推为元帅。咸丰八年众至数十万,以台拱为中心,攻占数十州县,设立官职,没收清军与地主的土地。同治八年(1869年)领导苗民起义军在黄飘、羊安等地战斗中,歼灭清军两万人,击毙清提督荣维善等。同治九年(1870年)清军大举进攻义军,台拱失陷。次年起义军退至雷公山一带,继续战斗。同治十一年(1872年)战败被俘。后在长沙牺牲。 张秀眉1823—1872苗族,贵州台拱厅(今台江县)人。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咸丰三年(1853)秋,因不堪清政府暴政,领导苗民在瓮安起义,被镇压。1855年在台拱领导苗、汉等族农民起义,攻占了黔东南大部城镇。设立官职,收回屯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深受各族人民拥护和爱戴。斗争坚持18年之久,1872年(同治十一年)被俘,慷慨就义。他领导的这次起义有力地推动了苗族地区生产的发展,对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秀眉约1822—1872清咸丰同治(1851—1874) 年间贵州苗民起义首领。贵州台拱厅(今台江县)人。苗族。出身贫苦,曾投奔活动于川、黔边境的白莲教老教主刘义顺。咸丰五年(1855)春, 因要求按旧例纳粮,减免新增的赋税,没有得到允许,与包大度、张开格、李洪基等人,在台拱掌梅里“议榔”宣布起义,成为当时苗民起义中最有威信、最为杰出的领袖人物。在武装斗争中, 以“九元帅”和 “九王爷”之号统率全军。攻克一地后,就把屯田和地主田地分给农民;拆毁城堡,扩大耕地面积;战士在战斗之余也参加劳动生产;同时还注意开放市集,保护商人,造成“秀盾打江山,太平十八年”的盛况。同治六年(1867)后, 清廷加强了对苗民起义的镇压,经过三年苦战,在乌鸦坡决战中不幸被俘, 囚送长沙后壮烈牺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