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衡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7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其传世的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其抒情赋对魏晋赋体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影响,其诗作在五、七言诗发展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河间集》。 072 张衡78—139西汉科学家。于132年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观测仪器——候风地动仪。仪器内设震摆,在地震发生时受地震波冲击而失去平衡,触动扛杆使龙首吐下铜丸,以此报知地震的时间与方位。创制世界上第一架观测气象的仪器——相风铜乌,比欧洲类似仪器早出现1000多年。 048 张衡78—139东汉天文学家。他是宇宙结构理论中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是正确解释月食成因的第一人,说明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日光的反照。统计了在中原地区可见恒星2500余颗,认识到行星视运动的快慢是与它们同太阳的距离远近有关。设计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可以较准确地表演天象,著有《灵宪》提出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较准确地测量了太阳和月球的角直径。115年起两度任太史令,凡14年。为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功绩,人们将月背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行山”,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 张衡78—139ZhangHeng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人。早岁即善属文,后入太学,“通《五经》,贯六艺”。淡于功名,多次拒绝公府征召。后历任南阳主簿、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为人博学多能,自称“无坚不钻”。在思想上对儒道等家兼收并蓄,反对谶纬迷信。曾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著《灵宪》、《筭罔论》等科学著作,对古代科学有杰出贡献。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人。东汉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十七岁离家到长安、洛阳等地求学。二十八岁任南阳太守鲍德主簿。二十九岁写成《东京赋》、《西京赋》。三十四岁为郎中,升迁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写成著名天文著作《灵宪》,并制成浑天仪、地动仪。其所作《两京赋》比班固《两都赋》体制更宏伟,赋中有较多议论成分,对东汉中期以后的社会危机有所揭露。还作有《思玄赋》、《归田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他的诗歌,以《同声歌》、《四愁诗》最为著名。明代张溥辑有《张河间集》,收入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中。 张衡78—139东汉伟大的天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 (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 人。17岁时离开家乡,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情风俗和社会经济情况。后来,又到首都洛阳参观太学,求师访友。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100),由洛阳回到南阳,担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在此期间写了《东京赋》和《西京赋》,一直流传到今天。安帝永初二年(108),鲍德调离南阳后,张衡去职留在家乡,用了三年时间钻研哲学、数学、天文,积累了不少知识,声誉大振。永初五年他再次到京城,担任郎中与尚书侍郎。元初二年(115)起,曾两度担任太史令,前后共14年,在天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著有 《灵宪论》论浑天的原理。他不仅注意理论研究,而且注重实践,他曾亲自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并于顺帝阳嘉元年 (132) 制成了候风地动仪,这是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张衡亦是数学家,著有 《算网论》,还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文学家,同时还被人列为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据 《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他共留下科学、哲学、文学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1956年,郭沫若为他题碑文: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 令人景仰。” 张衡公元78—139Zhangheng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北)人。少善文,曾就读于太学,通五经,尤精于天文、历算。安帝特诏征召,任郎中。后两度任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永和元年(136),出任河间相,后上书辞官,未准,转任尚书。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当时,关于天体结构,曾有三种不同学说,即宣夜说——认为天不是物质的,无形状,无止境;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浑天说——天地之象如卵之裹黄,天成于外,地定于内。浑天说虽然在科学上仍有很大缺陷,但比其它二说接近实际。张衡还正确地解释了月蚀等天文现象,指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续汉书·天文志》注引《灵宪》)。他在西汉的浑天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的浑天仪,以漏水转动,其中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所见大致相符。鉴于东汉时期地震频繁,张衡还在阳嘉元年(132)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以测地震方向。地动仪用精铜制造,圆径8尺,形似酒樽,外部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悬铸8条龙,龙口内各含一颗铜球,对着龙口有8只昂头张口的铜蛤蟆蹲坐地上。地动仪内部设有上粗下细的“都柱(震摆)”,都柱周围有8组与外部龙头相连的机械装置。地震发生时,都柱便会因失去平衡倒向地震发生的方向,因而触动龙头,龙口中铜球便落入铜蛤蟆口中。张衡撰有天文著作《灵宪》,还创作了《二京赋》、《归田赋》等辞赋。 张衡79—139Zhang heng字平子,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家、发明家。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安永帝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以“善求学”被诏入朝任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任尚书侍郎,再过两年升任太史令,负责记载史事,编纂史书,兼管天文历法、图书籍典等。从38岁(公元116年)首任太史令到55岁(公元133年)迁职的18年是张衡一生中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方面贡献卓著的黄金时代,在天文、历法、地理、地震、器械等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张衡任太史令不久,就绘制了一幅著名的《地形图》,为当世所推重,这幅图传到唐代还为人们所珍视。张衡发明的测风向的仪器——候风仪,比欧洲12世纪出现的类似仪器早1千多年。公元132年他创造出一种灵敏度很高的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8尺(2.67米),“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龙头分别朝向八方,“如有地动,樽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根据吐丸龙头的方向而知地动方向。这个仪器制成后,很多人不相信,公元138年的一天,正西方的龙口突然张开,铜球落入蟾口。当时京师洛阳的人都没有感觉出来,纷纷议论地动仪不灵。可是没过几天,陇西便派人来报告,那里发生了地震,“于是皆服其妙”。这是我国也是世界关于地震观测的最早记录。张衡根据多年观测天象的实践写出重要著作《灵宪》一书,突破了过去的“天圆地方”(“盖天说”)理论,提出了新的宇宙理论“浑天说”,他认为天好像是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似鸡蛋黄,处在天之中间。在书中他使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天文学名词,记录了2 500多颗恒星,编制了详细的星图。他指出“中外之官(星),常明者百二十有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者二千五百”这和现代的观测结果是一致的,在一个地区同时可用肉眼看到的三等以上的亮星约有130颗,与张衡的“常明者”相当;四等星以上的星体约460颗,和“可名者”相当;在某一地区同时可看到的星体总数也只有2 500多颗,与张衡所说一致。张衡于公元117年创制出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水运浑天仪”,仪器的主体部分是几个可以运转的圈层,最外层周长1丈四尺六寸一分(4.87米)。仪器上刻着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和日月星辰等天象。经长期观测,他得出一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的结论,与现代观测的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时48分46秒的数值很接近。张衡还运用差动齿数的原理,制造了“计里鼓车”和“指南车”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1955年邮电部发行了张衡纪念邮票;1956年政府拨款重修了他的坟墓和读书的地方——平子读书台。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其墓碑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张衡78—139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人。曾任南阳郡主簿,郎中、尚书侍郎,两度任太史令。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朴素的宇宙无限和宇宙演化观点;认识到行星运动的快慢和距离变化有关;基本正确解释了月食等天象。观测了2500颗恒星,并将它们连成124个星座;设计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等仪器。留有32篇著作,其中《灵宪》和《灵宪图》等为天文著作;《算网论》为数学著作;《应闲赋》、《思玄赋》、《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同声歌》等为文学作品。参见“文学”、“历史”、“哲学”中的“张衡”。 张衡东汉文学家。辞赋以《两京赋》、《归田赋》为代表。一写京都景象,规模宏大;一写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合污,短小清丽。诗以《四愁诗》名世,与《同声歌》均为五、七言诗创始时期的重要作品。明人辑有《张河间集》。参见“天文学”中的“张衡”。 张衡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作长篇《思玄赋》,阐述哲理,抒发情怀,批驳谶纬迷信之说。参见“天文学”中的“张衡”。 张衡见“天文”中的“张衡”。 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17岁时游学三辅,后到洛阳就教于太学,贯通五经六义。淡于功名,屡次拒绝征召。永元十二年(100),始任南阳主薄。后被征入朝,拜郎中,曾两任太史令,亦做过侍中、河间相等官。张衡勤敏好学,博识多能,有天文著作《灵宪》,并先后发明制作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写有《请禁绝图谶疏》。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成就是辞赋和诗歌,其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归田赋》、《思玄赋》是其优秀的抒情小赋,其特点是形式短小,文辞清丽。他的《同声歌》和《四愁诗》是五、七言诗创始时期的重要作品。《后汉书》本传载其有作品32篇。明人辑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东汉五斗米道代表人物之一。字灵真。张陵之子。继其父传道并修炼。传说于光和元年179“白日升天”。后道教徒尊之为“嗣师”。所传五斗米道增加新的内容,除用符水治病外,还设立“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见“五斗米道”条。) 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永元十二年(100),任南阳主簿,后入朝,拜郎中,两次任太史令,又作过侍中、河间相等官。勤敏好学,博识多能,是科学家兼文学家。在任太史令期间,他悉心研究天文、历算,著《灵宪》、《算罔论》等科学著作,并先后发明和制作了举世闻名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又上《请禁绝图谶疏》,反对谶纬迷信。文学创作以善辞赋著名于世,其散体大赋《西京赋》、《东京赋》及抒情小赋《归田赋》都是不朽的传世佳作,《归田赋》通常被论为东汉抒情小赋之首。亦能诗。著有《张河间集》。 张衡张衡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 (今河南南召县南) 人。少善属文,通五经、天文、历复、机械制造。安帝时拜郎中,迁太史令,管天文。创造浑天仪、地动仪; 研制过候风仪、指南车、记里鼓车。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说明月光是太阳光的反照,月食是地球阴影。其天文著作有《灵宪》,书中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论断,说明宇宙是无限的,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地球远近有关。文学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同声歌》等,各具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汉永和元年 (136) 任河间相、三年迁尚书,不久疾逝。原有集,已佚。明人重辑有《张河间集》。 张衡张衡 (78—139),中国天文学家。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曾两任主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对中国天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张衡第一次正确解释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中而产生的,说明月光是日光反照的道理,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受了太阳照射才反射出来光的。还根据太阳在天空运行规律,解释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总结当时天文知识和自己研究成果,写出 《灵宪》 一书,记录2500颗恒星,并画出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该书中,明确提出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不但认识到宇宙无限论,而且认识到行星运动快慢和距离地球远近有关。 张衡78—139东汉时期杰出科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北) 人,通五经、贯六艺,精于天文、历法,机械,安帝时掌朝廷天像观察记录和推算吉日等。通过长期实践,写出了天文学巨著《灵宪算罔论》和《浑天仪图论》,认为天地形状犹若鸟蛋,天象蛋壳,地似蛋黄,称为“浑天”;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由此对日蚀和月蚀做出了我国最早的科学解释。117年创造了浑天议,用滴壶滴水带动齿轮转动,其天体运动和星宿出没与实际观察完全相符。132年,发明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还创造了测定风向的候天仪,比欧洲也早1000多年。除了自然科学以外,他在文学上的《二京赋》、《四愁诗》脍炙人口,在艺术上颇有造诣,是东汉四大名画家之一。 张衡78~139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南)人。年少善写文章,后入洛阳,受业于太学。安帝时,召拜郎中,升任太史令,掌管天象观测,曾创制世界上最早的浑天仪、地动仪,以测定天体运行和地震方向。顺帝时,任侍中,后出任河间相。官终尚书。他不仅以科学家著称于世,而且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诗、赋、铭等32篇。其代表作“二京赋”花费十年功夫写成,形式上模拟班固的,《两都赋》,而规模体制更出其上,后人将他与班固并称“班张”。其《归田赋》短小清丽,突破了大赋的陈规旧矩,对抒情小赋的发展影响甚大,赋史上将他与蔡邕合称“张蔡”。其诗有《四愁诗》、《同声歌》,前者以比兴手法写缠绵之情,在七言诗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后者写闺房之乐,具有民歌意味,在五言诗发展史上亦不可忽视。 张衡张衡 (78—139),中国天文学家。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 (今河南南召县南)人,曾两任主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对中国天文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张衡第一次正确解释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中而产生的,说明月光是日光反照的道理,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是受了太阳照射才反射出来光的。还根据太阳在天空运行规律,解释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总结当时天文知识和自己研究成果,写出《灵宪》一书,记录2500颗恒星,并画出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该书中,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不但认识到宇宙无限论,而且认识到行星运动快慢和距离地球远近有关。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公元78年生于河南省南阳(今南阳市南召县),139年去世。十六七岁时游历三辅,读五经,学六艺。100年任南阳太守主簿。108年任郎中,又升尚书郎。115年任太史令。136年任河间相。精通天文、历算学研究,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候风地动仪)。地动仪的发明,比欧洲制成相类似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地动仪中间一根柱子,八个方向有八条含铜球的铜龙和张口哈蟆,是世界上第1台地震仪。地震发生时,中间柱倾向一方,击落铜球落入蛤蟆口,指示地震发生的方向。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在《灵宪》中认为天上共有11520颗星星,他绘制了中国最早的星图,指出在中原地区可见的星数约2500颗(现代天文学证明,夜空中肉眼可见的星总计约有6000颗,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见的星则不过2500颗左右)。由于张衡在天文学上的光辉成就,现在在月球上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宇宙间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星。他提出圆周率为92/29。他工诗赋, 有作品30多篇传世。又长于丹青,是当时的六大名画家之一。 张衡78~139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青年时曾游学西安、洛阳等地,考察社会历史情况。永初二年(108年)拜郎中。元初二年(115年)任太史令等职。永和元年(136年)为河间相,后又拜尚书。张衡在天文学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古代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地都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一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影响深远。他著有《灵宪》,解释天地起源及天体演化的一些问题,并阐明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他改进了浑天仪(即天球仪),利用齿轮系统把浑象与计时漏壶联系起来,可在室内观测到恒星的位置。他还设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仪器用铜铸成,像一酒樽,中间有一都柱(即震摆),都柱周围平列着8个方向的机械。外面铸有8条铜龙,按8个方向排列并与内部机械连接,每条龙嘴里衔着一枚铜丸,某个方向地震,铜丸则落在同方向下面蹲着的铜蟾蜍嘴中,凭声音便判断地震的方向。这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并成功地测出永和三年(138年)陇西(今甘肃)地区的地震。张衡在数学上著《算罔论》,曾计算球的体积。并创圆周率π=92/29。张衡还在文学上造诣很深,撰有诗、赋、铭等30余篇,其中《东京赋》、《西京赋》、《南都赋》均为传世佳作。张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无神论者,著有哲学名著《论衡》。 张衡元书画家。乐陵人。官至中书省员外郎。少以才学知名。工书,草书师张旭。善画。山水学荆浩、关仝,墨竹不师古人,自成一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