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1 张载北宋教育思想家。曾任长安学宫教授。隐居横渠期间,研读六经,潜心著述,并授徒讲学。一生大半光阴在讲学与学术研讨中度过,形成与洛学、濂学相鼎峙的关学学派。他认为教育是实现政治理想的手段,目的在立人之性,在学所以为人。他强调“学即能移”,不承认有“生而知之”的超人和不可改变的“上智与下愚”。对教育内容,承袭儒家主张,“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重视早期教育,喜用启发式。积长期教学的经验,指出学者有四失:“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要克服四失,使为学日进不息,则必须立志远大,能勉慕学,清心涵泳,自求自得;只有博学多疑,精思牢记,“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06 张载在伦理思想上提出了 “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道德论结合的观点,批判了佛家“一切唯心”和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本原,气的聚散形成万物,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气质之性”要回复到先天的“天地之性”,是其道德修养论的理论基础。要使“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不是要消灭气质,而是要运用主观努力去改变人所禀赋的客观“气质”,其目的就是通过“天理”、“天性”来矫正自己的“情”,节制自己的“欲”,即“心统性情”。在道德修养上,主张既要注意内心修养,即所谓“诚意”、“虚心”,又要注意外在行为的约束,即所谓“集义”、“行为”,要“合内外之道”。同时从诚心开始,由 “自诚明”达到“尽性”,明“天理”,再循着“自明诚”的途径进行道德修养,“由穷理而尽性”,使行为动作“皆中礼”。还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爱思想。其道德理想是实现 “天下一家”。他的伦理思想给后世以很大影响。 055 张载北宋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气”构成,名和言是用来表达客观物质现象的。承认任何思想判断都要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并指出获得正确判断的途径是“立必俱立,知必周知”。重视推类的作用,认为穷理当也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但穷理又不单靠“推类”,“若便谓推类以穷理为尽物,则是亦但据闻见上推类,却闻见安能尽物?”要 “尽物” 必须 “尽心”。并强调耳目见闻的观察验证方法。 065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世居大梁(今河南开封),随父侨寓于凤翔郿县(今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少喜谈兵,曾欲结客取洮西失地。深受范仲淹器重,范仲淹劝其读《中庸》,研究儒家思想。他博览群籍,研究儒家及佛老思想。嘉祐初年,在京师与二程切磋学问,遂尽弃异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因讲学关中,其学被称为关学。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他批判佛、道将体(虚)、用(实、有)分为两截的观念,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以气的聚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消亡。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聚而形成万物,气散则万物复归于太虚。他指出,气本身包含阴阳、动静等对立方面(两)的统一(一),这是事物生成变化的动力。他在人性论上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用以解释人性善恶问题。认为人禀“天地之性”,本纯然至善;但气有阴阳,禀受各有所偏,是为“气质之性”,故有向恶的可能。人必须通过“变化气质”的修养工夫,复归“参和不偏”的天地之性,达到与天地合一的精神境界。在认识论上,张载区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认为 “见闻之知”是主体与物相交所获得的对象性知识;“德性之知”则是天人合一的真知。提出“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的思想。北宋儒学以张、程并称,为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人编为 《张子全书》。 张载1020—1077Zhangzhai宋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道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郿县)人。因在郿县横渠镇讲学,后人称为横渠先生。青年时喜论兵法,后受范仲淹影响,求之于儒家“大经”。讲学关中。因其弟子多为关中人士,其学派称为关学。建立了气一元论的自然观,肯定一切存在的都是气。即使空若无物的太虚,也并非空无所有,只是气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气聚而为万物,气散而为太虚,太虚就是气,无所谓无。气的特点是有运动、静止,有广度、深度。气本身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气是一个统一体,包含阴阳两个部分,既相互对立、相互作用,又统一在一个实体中;因其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故神妙不测;因统一体中包含对立面,故变化无穷。肯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运动变化的源泉,“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把知识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关于天道神化的认识)。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学说和“民胞物与(友)”的兼爱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其主要著作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1978年校点出版了《张载集》。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属河北)人。曾任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与弟协、亢,俱以文学著名,时称“三张”。长于文章,其《剑阁铭》称名当时。诗则注重词藻,所作《七哀诗》为人传诵。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张孟阳集》。 张载北宋初伦理思想家。《正蒙》篇提出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包括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太虚”本性,纯一无缺,是善;形而后有气质之性,是人固有的自然属性,包含有恶;但可以变化气质,改过迁善,返之于天地之性。《西铭》篇阐扬以封建宗法关系为基点的泛爱思想,即民胞物与,以及乐天顺命的人生观。参见“哲学”中的“张载”。 张载提出“元气本源论”,指出“太虚即气”,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著有《正蒙》、《经学理窟》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参见“哲学”中的“张载”。 张载1020—1077中国北宋教育思想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见解,主张学习者首先要立志,教学要有程序。强调读书要精思多疑,“在可疑处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参见“哲学”中的“张载”。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字子厚,祖上为大梁(今河南开封)人,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父卒后乔居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喜谈兵事,欲结客收复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云岩县令、同知太常礼院等职。对王安石变法采取消极态度,在改革的办法、途径上与王安石语多不合,不过与司马光等的顽固态度也有区别。一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为宏愿。嘉定13年(1220),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1241)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青年时接受过范仲淹的指点,学习《中庸》。后又研究佛、道之说,“反而求之六经”(《宋史·张载传》),崇奉儒家学说。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很丰富。是二程(颢、颐)的表叔,与他俩切磋学问,并受到敬重。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与周敦颐等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所代表的别具风格的“关学”,亦称“模渠学派”。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本体,反对佛、道关于“空”、“无”的观点。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认为禀“太虚之气”而形成的人性与物性就是“天地之性”,它是永恒的,不随人、物而生灭,是至善的。“气质之性”是个人有形体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而形成的各自特殊的本性,又称“攻取之性”,对物欲有所追求,因此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诚明》)他提出性二元论,总结了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把地主阶级的人性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成为宋明理学伦理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一元论宇宙观和人之本性即天地之性的基础上,他发挥了儒家传统的仁孝道德观念,并将它同“天人合一”的观点结合起来,提出了“民胞物吾”的泛爱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认为人和万物同出一源,都是天地父母所生,都是“气”聚之物,本性一致,所以人应该泛爱一切人、一切物。又提出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君主的管家,处于地位较低的人,应该对他们竭尽忠孝之道,服从他们的统治。即使一个人处于贫贱苦难的环境中,也要看到这是天地父母对自己的考验,应该心安理得,毫无抱怨。他的这些观点,虽不无一定价值,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封建等级制和封建统治提供“道德”根据,起着调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张载明确提出理欲之分,主张义利统一。认为“所谓天理也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正蒙·诚明》)。所谓“人欲”,是指个人的私欲、物欲。孔孟立“天理”,其后不传,因而人们陷于“灭天理而穷人欲”(《经学理窟·义理》),只有“去人欲”,“复天理”,才能续孔孟“不传”之学。指出“义公天下之利”(《正蒙·大易》);“利,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性理拾遗》)明确民和国的区别而特别强调民,表现出对人民愿望的重视。他还提出了“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其具体方法是学礼、克己、集义、积善等等。重视道德修养过程中心的作用,认为“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用直觉的“尽心”方法,能获得“德性之知”;“见闻之知”是人的认识所不可缺少的,对人们“尽心”、“尽性”的道德修养有一种神秘的启示作用,但它不能穷尽“天理”,过分依靠它,不但无助于“穷理尽性”,还会妨碍内心的自悟。他又提出“心统性情”的命题,意谓人的精神作用包括理性和情操,目的是为了强调人们在进行道德修养时,既须认识本性,又须培养情操、调节感情。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认识和实行的过程,应具有务实求治的学风和践履礼教的道德风格。“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正蒙·三十篇》)这样,就进入一个至诚至善、无思无虑、无私无欲,“与天为一”的最高道德境界,成为圣人。张载哲学、伦理学,对宋明清几代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来被王廷相、王夫之等所继承和发展。性二元论和仁孝等思想受到二程、朱熹的推崇。“大其心”、“无一物非我”的观点,又为陆九渊“心学”的一个思想来源。其著作,在明清二代一直被统治者视为理学的代表作,作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目。主要著作有《正蒙》(其中包括《西铭》)、《横渠易说》、《文集》、 《张子语录》等,后明代沈自彰汇编为《张子全书》,流传多种版本。由于他的一部分著作在元明时代逐渐散失,所以名为全书,其实不全。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校点本《张载集》,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张载张载张载生卒年不详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父收,官蜀郡太守,太康初(280左右),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上其文,晋武帝派人镌之于剑阁山。载起家为著作郎,累官太子中舍人,迁乐安相、弘农太守。长沙王请为记室督,拜中书侍郎,因世乱托病告归。与弟张协、张亢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善诗、文、辞赋,《蒙汜赋》是其成名之作,曾受到傅玄的推崇。《剑阁铭》影响最著,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把他及弟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载1020——1077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年少时喜谈兵事,曾造谒范仲淹,嘉佑间举进士,为祁州司法参军,调云岩令,为政以敦本善俗为先。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荐之,召为崇文院校书。未几,以疾屏居南山下,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吕大防荐知太常礼院。以疾归,卒,谥明公。有《崇文集》及《易说》、《正蒙》、《西铭》等。张载主要是个道学家,但散文创作也有一定成就,尤以《西铭》为佳。 张载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风翔郿县 (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嘉佑进士,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从青年始就博览群书,在深入研究儒家及道家、佛家学说后,崇扬儒学而批判佛、道,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宇宙观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凡可状,皆有也; 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先秦儒家所说的天、道家所说的道也都是气,道是气化的过程,太虚即儒家所说的天,百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太虚无形,气之本体。”不仅太虚是物质性的气构成的,而且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一切具体的事物。“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则说明物质的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由此批判了佛、道关于“空”、“无”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物质的气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由气构成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而在这个统一体中对立面的矛盾,为一切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他说:“万物虽多,其实无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事物的“二端”互相依存,“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他已猜测到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规律,他提出著变和渐化的学说,指出事物的虽著变化为“变”,事物的逐渐变化为“化”,“变”后有“化”,“化”到一定时候又转为“变”,如“雷霆感动虽速,然其所由来亦渐尔。”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人的知识是人的感官与外物接触的结果,人的感官是认识事物的主题,外界事物是人感觉的源泉,这就是他所说的“见闻之知。”但在此同时,又提出“德性之知,”认为“德性之知,不萌于见闻,”既肯定人具有先验的“天德良知”,就否定了人的知识是人通过感官接触外物的结果的论说。在人性学说方面,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对立的命题,他认为,气的本来状态构成人的“天地之性”,它清澈纯一而无这善; 由于人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形成人的“气质之性”,它驳杂不纯,这是人产生各种欲望和不善的根源。因此,他主张人应通过后天的修养,“学以变化气质”,回到至善至纯的天地之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但又认为君位继承是“天之所命”,人民应服从大君,做到“乐天安命”,安分守己。他的学说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其人性论思想为程朱学派所继承和发挥,而其气一元论思想又对王夫之产生巨大影响。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 张载张载(1020—1077),中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也称横渠先生。青少年时代学过兵法。曾任过短期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做官期间很注意教育,辞官后著书讲学。1077年,经人荐举应召入京任司和太常礼院。后辞职而归,病死于临潼途中。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字子厚。凤翔郿县 (今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曾求学于儒家“大经”,讲学关中,其学派称为“关学”。批判佛,道两家所谓虚生气,无生有的观点,提出 “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整个世界统一于气,无形的太虚,有形的万物,是物质实体一气的两种存在形态。并指出气“一物两体”,“动非自外”,猜测到事物对立统一的某些道理。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耳目与外界接触的结果,但又主张“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其气一元论思想为明清之际王夫之所继承和发展。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后人编入《张子全书》。现有中华书局版《张载集》。 张载张载 (1020—1077),中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凤翔郿县 (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也称横渠先生。青少年时代学过兵法。曾任过短期的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做官期间很注意教育,辞官后著书讲学。1077年,经人荐举应召人京任司和太常礼院。后辞职而归,病死于临潼途中。 张载1020—1078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进士出身。博学多识。曾任崇文院校书等职,皆因病罢归。常讲学关中,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主张“理在气中”,创立关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所著《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多保存在《张子全书》 中。 张载1020~1077北宋著名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探求儒家“大经”。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在哲学上,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批判了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并说:“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天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已感知事物对立面统一的某些原理。认为“有反其有仇,仇必和而解”,倾向于矛盾的调和。还从人和物同受“天地之气”以生出发,强调“无一物非我”,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成分,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很大影响,并为其所继承和发展。在认识论上,主张“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主张通过后天努力,返回到纯善的天地之性。在教育思想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华书局于1978年出版《张载集》。其中《正蒙》有明清之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