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迁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碑高317厘米,宽107厘米。原在山东省东平县城内,现存山东省泰山岱庙。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县境)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追思其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额篆书阳文: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碑全称《汉谷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亦名《张迁表颂》。阳文15行,行42字;阴文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是捐钱人题名及款额。其结体方正高古,笔势丰腴宽舒,用笔雄厚酣畅,给人以刚劲苍朴之美感。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且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碑最早明拓本,其中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故称《东里润色本》。北京文物出版社、台湾大众书局、上海书画出版社有影印本。

254 张迁碑

东汉隶书碑刻。篆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有碑阴题名。灵帝中平三年(186)立于无盐(今山东东平)境内。15行,满行42字,有碑阴3列。现存山东泰安岱庙。书法多用方笔,结体茂密,兼有篆意、草情、楷法,在汉碑中尤属所致,有多种影印拓本行世。

张迁碑

又称《张迁表》,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隶书碑刻。中平三年(186年)立。石现在山东东平。书法端庄朴茂、严密方整,于朴厚中见劲媚,于方整中见变化,用笔以方笔为主,是著名的汉碑之一。


张迁碑

东汉碑刻。《汉故城长荡阴令张迁表颂》的简称。隶书,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立。记张氏祖先及张迁为穀城长时的政绩。碑阴刻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资钱数。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参见“艺术”中的“张迁碑”。

张迁碑

东汉隶书碑刻。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立于山东东平县,碑高314cm,宽106cm。碑文隶书,碑阳15行,每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额篆书“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碑主人张迁曾任榖城长、荡阴令,故吏韦萌等为表追思之情,镌碑以记其德。张迁碑出土于明初,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此碑风格雄厚朴茂,古拙苍浑,笔法方峻劲健,结体形方神圆,气息端直高古,前人评其书典雅饶古意,是汉碑中具有典型风格的精品。

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张迁在东汉为谷城长(今平阴、东平二县交界处),因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为汤阴令(今河南汤阴)。碑建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原埋在旧东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南旧县村后的淤土中,明代出土。现存泰安岱庙。此碑高314厘米,宽106厘米。碑阳文15行,第13行后空1行,再接第14行,行42字。碑阴凡3例,上中皆每列19行,下列3行为止。《张迁碑》系汉碑中精品,以方笔著称,浑厚遒劲,非狼毫不能及,折笔处易方,波脚处易方。孙退谷评此碑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清、方朔评此碑云:“雄厚朴茂。”


张迁碑

又称《去思碑》明初出土,移东平州学,现藏泰安市岱庙。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立。通高292厘米,宽107厘米,厚20厘米。圆碑首透雕双凤戏珠,碑体两侧浮雕蟠龙纹,龙凤细部均用阴线刻,立体感较强。碑额阴刻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张迁(?—186)字公方,陈留已吾(今河南宁陵)人。治京氏《易》,少为郡吏,累官郎中、谷城长、荡阴令。碑文15行,每行42字,共630字,隶书,阴刻。记张迁祖先及张迁为谷城长时的政绩。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为刻立石故吏职官姓名及捐钱数。顾亭林疑此碑为后人重刻,而此碑端整雅练,剥落为天然痕迹,应是原石。书体方整苍古,碑阴尤明晰,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历来论书法者以此碑为汉碑古朴平直之代表,系汉碑名作之一。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