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7 张陵34—156即张道陵。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者。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少时入太学,通达五经。后曾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庆)令。顺帝时,学道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中。永和六年(141)造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规定凡入教者,须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用符咒疗疾。设24治,立祭酒以统道众。后世道众尊其为天师。第四代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移居龙虎山 (今江西贵溪境内),扩大道派,世代相传,尊张陵为“掌教”、“正一天师”,世称 “张天师”。 张陵34—156又名张道陵。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入太学,通达五经,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隐于北邙山,学长生之道。顺帝时入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永和六年(141年),假托太上老君授法,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规定凡入道者须纳米5斗;教人诲过奉道,以符水咒法为民治病。道教徒尊之为“天师”。 张陵一名张道陵,东汉五斗米道的创立者。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入太学,通五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弃官隐于北邙山,学长生之道。顺帝时赴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永和六年(144),假托太上老君,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并给予注释,称人君按“道意”治国,则国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意,便能长久”,并以“道佐人主”(《老子想尔注》)为己任。张陵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传道,信徒多至数万人。因入道者须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后道教徒尊张陵为“张天师”(一说陵自称)。历代帝王曾多次加封。 张陵?~156道教创立人之一。又名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 (今江苏省丰县) 人。汉顺帝时入蜀,学道鹄鸣山 (今四川省大邑县境内鹤鸣山) 中,作道书24篇,并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凡人道的人要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后自称 “天师”,故又称天师道。汉建和二年 (148年) 死于成都。其子张衡、孙张鲁相继传其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