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骞出使西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骞出使西域Zhang qian chushi xiyu西汉时,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被统称为西域,建有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西汉初年北方匈奴族势力发展,征服了西域,并时常南下侵犯汉土。因汉初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国内政治局势也不稳定,对于匈奴的侵扰,汉高祖采取了和亲的妥协政策,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的边患。汉武帝时,为了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率兵从正面攻击匈奴,另一方面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原居今新疆伊犁一带,后迁至阿富汗北部),夹攻匈奴,使之腹背受敌。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张骞奉命带领百余人从长安出发,通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所捕,扣留11年。后伺机逃跑,越葱岭,经大宛(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终于抵达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已无意攻打匈奴,张骞只好失望而归,在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辗转回到长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缔结盟约共伐匈奴的目的,但却大开眼界,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汉朝在河西设立酒泉、武威二郡,打开了通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300人,驱牛羊万数,带大量金币玉帛先到达乌孙(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之间),又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今阿富汗)等国,发展友好关系。自此以后,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往来日益密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难险阻,前后长达17年,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时期沿黄地区与亚洲西部、欧洲东部文化交流的一件大事。汉代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狭义上则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前2世纪初,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掠夺人口,索取贡税,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汉进攻,西域成为匈奴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汉建元三年(前138年),从审问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单力薄,这个愿望未能实现。西汉武帝在位时,凭借前四代帝王打下的基业,以及武帝即位后中央集权的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再也不容匈奴贵族对边疆的侵扰。为反击匈奴,截断匈奴的右臂,于是募人出使大月氏,以联合夹击匈奴,这时张骞应募远道出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