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关于人类归因现象的各种学说及其研究方法的总称。所有归因学说和归因研究大体可区分为两大类,一类研究和阐述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去寻找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如凯利(H.H.Kelley)的研究和所提出的“方差分析归因模式”。另一类研究和阐述人们所作的这种原因归属是如何影响随后的行为、情感和期望的,如韦纳(B.Weiner)的研究和所提出的“成功与失败归因模式”。近20年来,归因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归因理论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凯利·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归因指的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关系分析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此,归因理论又可以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感觉和认识,并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人的行为和目的,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并对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对过去的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到人们将来的期望和努力。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归因理论有很大的重要性。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❶行为的归因,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对他的心理活动作出解释和推论。这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 ❷心理活动的归因,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生归结为什么原因。 ❸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归因理论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按照凯利的归因模式,在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 (知觉者本人的特点) 或外部原因 (包括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至于到底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要依据下述三个标准来决定,即❶一贯性,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是否前后一贯。 ❷普遍性,知觉对象在其他人身上是否引起相同的反应。 ❸差异性,知觉者对其他知觉对象是否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例如,某个工人(知觉者) 反对某项规定 (知觉对象)。这究竟归结为内部原因 (该工人本身) 还是外部原因 (该规定本身或该规定对该工人发生作用时的情境),就可依据上述三个标准来确定,首先要看这个工人是一贯地反对这项规定,还是偶然心情变化的结果。其次,要看厂里大多数工人是否都反对这项规定,第三,要看这个工人是否对其他规定都持反对态度。如果这个工人对所有规定都持反对态度,而其他大多数工人并不反对这项规定,那就很可能要归结为内部原因 (该工人本身原因)。如果该工人对有的规定持赞同态度,而这规定又引起大多数工人的反对。那么,很可能要归结为外部原因。 归因理论目前着重研究的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和遭受失败的归因倾向。韦纳提出了一种有关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式。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主要可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这四个因素可按以下三个方面来划分: ❶内因或外因: 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 ❷稳定性: 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 ❸可控制性: 努力属于可控制因素,能力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可控制的,但人们又可以设法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这点讲,能力又是可以控制的。任务难度和机遇则是不能由人控制的。 韦纳的研究指出,人们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以后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 (努力、能力),会使人感到满足和自豪; 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 (任务难度和机遇),会使人感到幸运和感激。把失败归因于外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 (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 (碰巧或努力),则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是否提高不一定。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 (任务难或能力弱),会降低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 (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归因理论关于推断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的理论。最早的归因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提出,随后又有不同的归因理论相继提出。归因理论涉及3方面的问题,即人们心理活动的原因、社会推断问题、期望与预测。 |